第59章 英雄的归宿(2 / 2)
李清河目光平静地望向窗外高远的天空,轻声道:“大人,经此一事,清河愈发觉得,天地之大,奥秘无穷。赵汝成之祸,其根源并非单纯权欲,更在于对力量、对天地之‘理’的贪婪与扭曲。我所追寻的,非是庙堂之高,而是万物运转之本源,是那冥冥之中的‘道理’。百川书院清静之地,或许更适合我读书明理,调养身心,继续探索心中之惑。”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淡泊与坚定。周廷鹤凝视他良久,见他眼神澄澈,心意已决,知非虚言推诿,终是长叹一声,不再勉强:“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既然你意已决,本官便依你。书院确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苏博士学究天人,你在他身边,必有所成。”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陛下恩赏,乃是对你功绩的肯定,亦是安抚青霖民心之举,象征性的封赐还是要有,本官会为你斟酌一个清贵的虚衔,不涉实务,亦不违你本心。”
李清河知道这是周廷鹤的好意和朝廷的体面,不再推辞,微微颔首:“多谢大人成全。”
数日后,圣旨抵达青霖。旨意中,盛赞李清河“忠勇可嘉,智破奸谋,保全城池,功莫大焉”,特赐“靖安郎”之号,为一等轻车都尉勋爵(皆为荣誉虚衔,享俸禄而无实职),另赏赐金银帛缎若干。对苏文轩、欧阳轩、雷豹等人亦有相应封赏。李清河于病榻上领旨谢恩,神色平静。
又过了半月,李清河已能下地缓慢行走。这一日,他向周廷鹤辞行。周廷鹤知他去意已决,设下简单宴席饯行。席间,苏文轩、欧阳轩、雷豹、黄三爷、陈望等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齐聚,劫后余生,感慨万千。众人相约日后常来常往,情谊不改。
临行前,李清河和林婉如去了一趟城外的乱葬岗,在一处新立的、刻有“先考林公守拙之墓”的朴素石碑前,焚香祭拜。林婉如跪在墓前,泣不成声,将这些日子发生的种种,细细诉说。李清河默默伫立,深深三揖。清风拂过,草木无声,仿佛逝者已得安息。
就在他们准备登上返回书院的马车时,一个青衫人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路旁的柳树下。正是斗笠客。他依旧戴着斗笠,看不清面容,但气息似乎比之前凝实了一些,只是那份深不可测的感觉依旧。
“前辈!” 李清河和林婉如连忙上前行礼。他们对这位数次于危难中出手相助的神秘高手,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斗笠客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清河身上,停留片刻,声音平淡无波:“醒来便好。” 他顿了顿,又道,“你选择的路,不错。庙堂之高,不如江湖之远。守住本心,方能见得真章。”
“多谢前辈教诲。”李清河恭敬道,“前辈救命之恩,清河没齿难忘。不知前辈日后有何打算?若蒙不弃,可否……”
“吾之行止,随心而已。”斗笠客打断了他的话,语气依旧淡漠,“此间事了,吾亦该离去。你体内隐患未除,玉简之秘未解,前路漫漫,好自为之。”
说完,他不等李清河再问,身形微微一晃,便已在一丈开外,再一晃,青衫身影已融入远处山林雾气之中,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来得突然,去得洒脱,只留下一个更加神秘的背影和那句关于“隐患”与“玉简之秘”的警示,引人无限遐思。
李清河望着他消失的方向,默然良久。他知道,斗笠客的出现与离去,都与那枚黑色玉简、与那神秘的“护脉人”传说息息相关。未来的路,或许依旧布满迷雾。
马车缓缓启动,驶向城外的百川书院。车厢内,林婉如轻轻靠在李清河尚且单薄的肩膀上,握着他微凉的手,感受着那份失而复得的安宁。李清河闭上眼,内视己身,经脉中空空荡荡,识海内那枚黑色玉简静静悬浮,黯淡无光,却与他有着一丝微妙的联系。他知道,身体的恢复非一日之功,而对“理”的探索,更是永无止境。但此刻,身边有挚爱相伴,前方有书香等待,心中一片平静。
车窗外,秋色正浓,天高云淡。青霖城的轮廓渐渐消失在身后,而一条新的道路,已在脚下延伸。
反赵联盟的众人,也各有归宿:苏文轩重回书院,执掌教鞭,致力于教化育人,涤荡赵党遗留的污浊风气;欧阳轩带领天工坊,一边恢复生计,一边凭借此次功劳和技艺,真正融入了青霖城的正统秩序,甚至开始接触到官府的工程;雷豹和黄三爷整顿漕帮,在官府的默许下,经营着合法的漕运和码头生意,昔日的水上豪雄,渐渐走上了正轨;陈望老掌柜拿回了墨香斋,虽然规模不如从前,但那份传承文化的初心未改……
喧嚣散尽,英雄归隐。青霖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关于道义、关于力量、关于选择的思考,以及那枚玉简所指向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与未解之谜,却如同种子,深植于心底,只待未来的某一天,再次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