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为所里解决一大难题(1 / 2)
第二天,江苡菲提前二十分钟抵达科技情报所。
王主任已等在门口,亲自将她领进一间挂着“前沿技术动态追踪组”铜牌的小会议室。
室内已有五六位组员,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研究员正戴着眼镜翻阅资料,两个年轻人好奇的打量着江苡菲。
王主任轻敲桌面,“各位,这位就是江苡菲同志,我们新任首席翻译分析师。”
话音刚落,角落里传来一声轻微的嗤笑。江苡菲寻声看过去,是个三十岁出头的眼镜男子,正低头摆弄着钢笔,正是心里不服气的孙启民。
“小江,”王主任将一叠德文资料推到她面前,“这是昨天那份文件的补充材料,专家组等着要核心数据。”
江苡菲从容坐下,摊开资料。当看到第三页某个关键参数时,她忽然蹙眉,抽出钢笔在稿纸上疾书。
不过五分钟,她便抬头看向那位老研究员,“陈组长,原文第3.2节的‘toleranz’标注的是±0.5μ,但根据前后文的技术逻辑,这里应该是±0.05μ。应该是德文排版漏印了零。”
满室寂静。孙启民诧异抬头,陈组长已抓起资料核对,“确实,这个误差值关系到整个精密仪器的设计标准。”
王主任眼中闪过欣慰,而江苡菲已重新伏案埋头工作。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啃噬桑叶,悄然啃噬着所有怀疑。
当时钟指向十二点时,她将完整译稿放在陈组长面前,起身时只对孙为民淡淡颔首,“孙同志,你钢笔漏墨了,沾到袖口了。”
孙为民下意识看向自己的袖口,果然有墨水沾到了袖口,不过好在发现及时,不然他这件体桖就毁了。
有些别扭的道了一声谢。
此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面容清秀的年轻姑娘探出头,目光精准地落在了江苡菲身上。
“您就是江苡菲同志吧?”她声音柔和,带着几分见到偶像般的雀跃,“王主任让我来帮您办理入职手续,再带您熟悉一下所里的情况。我叫李巧芸,大家都叫我小李。”
江苡菲微笑着站起身,对陈组长和王主任点头示意,“组长,主任,那我先去办手续。”
“快去快回。”陈组长此刻已是笑容满面,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份刚刚被“拯救”回来的译稿,看江苡菲的眼神如同看一件稀世珍宝。
李巧芸是个活泼又细心的姑娘,一边领着江苡菲去人事科,一边叽叽喳喳的道:
“江老师,你可真厉害,你还没来,王主任就在我们行政科夸你好几次了,说所里来个了不得的人才。”
“刚才那是孙翻译,他那人就那样,仗着自己资历老,对谁都爱搭不理的,你别往心里去。”
江苡菲只是淡淡一笑,并未接话评论同事。李巧芸见她宠辱不惊,心里更是佩服,介绍得也更加卖力。
她详细说明了食堂、图书馆、开水房的位置,最后将一串钥匙交到江苡菲手中:
“江老师,这是您的办公桌和资料柜钥匙。王主任特意交代了,您和组里的专家一样,拥有借阅机密级以下资料的权限。”
办完手续回到小组会议室时,已是下午。江苡菲发现自己的座位被安排在了靠窗的明亮处,与陈组长相邻。而孙启民的座位,则在靠近门口的另一端。
她刚坐下,陈组长便拿着一本厚厚的德文期刊走了过来,态度比上午亲切了许多:
“小江啊,你来得正好。这是最新一期的《德国应用化学》,里面有几篇关于高分子合成的文章,对我们目前的项目很有启发。你看看,能不能先把摘要部分提炼出来?”
“好的,陈组长。”江苡菲接过期刊,没有任何推辞。
整个下午,她都沉浸在那本专业期刊里。期间,组里那位负责俄语翻译、名叫周伟的年轻同志过来请教了一个关于内燃机术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