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545章 刘宋建平王刘景素:贤能宗室生存悖论与失败版绝地求生

第545章 刘宋建平王刘景素:贤能宗室生存悖论与失败版绝地求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序幕:“宗室贤王”扯旗造反

建康城内,元徽四年(476年)的七月酷暑,热得连知了都懒得叫唤。一份加急军报却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小皇帝刘昱从龙椅上蹦了起来——京口(今江苏镇江)方向,那位素有“宗室贤王”人设的建平王刘景素,居然扯旗造反了!

十五岁的少年天子把奏报狠狠摔在地上,气鼓鼓地像只被踩了尾巴的猫,“他刘景素去年才被朕缴了‘兵符体验卡’,这才几天?是嫌盒饭领得太晚了吗?”旁边侍立的权臣阮佃夫,眼珠滴溜溜一转,赶紧煽风点火:“陛下息怒!建平王那点‘礼贤下士’的小把戏,忽悠人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包藏祸心啦!这哪是造反,分明是‘图穷匕见’真人秀提前上演嘛!”

一场注定“收视率”惨淡、结局悲壮的反抗大戏,就在这仓促、误判外加“猪队友”的神助攻下,锣鼓喧天地开演了。而我们的男主角,年仅二十五岁的建平王刘景素,他的人生剧本,早就被编剧(命运)和导演(时代)联手,钉死在了南朝刘宋这艘即将沉没的豪华巨轮舷窗上。他奋力扑腾的水花,不过是巨轮倾覆前,最后一抹令人唏嘘的亮色。

第一幕:开局即“天胡”,奈何版本不对

场景一:金光闪闪的出厂设置

公元452年,刘景素同志在帝国首都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闪亮登场。他的爷爷,是缔造了“元嘉之治”的宋文帝刘义隆,虽说晚年被儿子(刘劭)给“物理超度”了,但招牌还在,是块金字招牌。他爹,是建平宣简王刘宏,在史书上留下了“少而闲素,笃好文籍”的好评,属于宗室里的清流。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刘景素,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艺细胞。“少爱文义,有父风”,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大概会成为像梁简文帝萧纲那样的文化沙龙主持人,领着文人墨客吟风弄月,编编文集,青史留个文名。

七岁那年(大明二年,458年),他爹刘宏去世,小景素按照惯例袭封建平王。想象一下,七岁的你还在玩泥巴,人家已经是有封国、有食邑的王爷了,这起点,让多少社畜泪流满面。

场景二:在“董事长”频繁更迭中艰难求生

刘景素的职业生涯,横跨了孝武帝、前废帝、明帝、后废帝四个时期。这四位老板,一个比一个“风格独特”——孝武帝刘骏:猜忌心重,对宗室尤其不放心,但好歹还算个正常皇帝;前废帝刘子业:着名的“变态暴君”,爱好是虐待叔父们,把湘东王刘彧封为“猪王”,玩得不亦乐乎,在他的统治下,宗室们活得战战兢兢,生怕哪天被叫去表演“人体艺术”;明帝刘彧:这位是从“猪王”逆袭上位的,深知宗室威胁有多大,所以上台后开启了“大清洗”模式,孝武帝的儿子们几乎被他一锅端,刘景素作为文帝的孙子,虽然不是首要目标,但也如同在雷区散步;后废帝刘昱:这位更是重量级,堪称“南朝第一街溜子”,不爱办公爱微服私访,随身带着钳、锥、锯,看谁不顺眼就亲自上手“解剖”,朝廷大臣们每天上朝都和赴死一样悲壮。

在这四位“神仙”手下干活,刘景素居然能历任南济阴太守、南徐州刺史等要职,而且口碑一直在线,“礼接士人,抚御士卒,朝野翕然,称太孙才也”。这难度系数,不亚于在连续四任奇葩老板手下还能年年拿优秀员工,并且没被同事背后捅刀子。他靠的是什么?大概就是低调、谨慎,以及那张“贤王”护身符。

第二幕:声望是蜜糖,也是砒霜

场景一:“全村的希望”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来到后废帝刘昱时代。这位小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有时候投胎好不代表教育好”。他的一系列行为艺术,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大家内心oS大概是:“这公司要完!”

再看刘宋皇室,宋文帝的儿子们已经死光了,在孙子辈里,刘景素年纪最长,声望最高,而且名声好得不像话。他“好文章书籍”,招揽了一大批文化人当门客;生活节俭,“器服朴素,与士无异”;还是个孝子,“事献太妃,孝道淳至”。简直就是按照儒家圣王模板长的。

于是,很自然地,他成了“全朝野的希望”。大家私下里都在传:“苍梧(刘昱)狂悖,社稷将危,安邦定国,其在建平。”这种舆论,好比在现代职场,全公司都在传“现任cEo是个疯子,我看隔壁部门刘经理才是当cEo的料”,你说刘经理是该高兴还是该害怕?

场景二:“权臣黑粉团”的诞生

刘景素日益高涨的声望,严重刺痛了两个人:皇帝刘昱的亲妈陈太后的家族,以及刘昱身边的宠臣杨运长、阮佃夫。这帮人是靠着伺候小皇帝上位的,他们的权力完全寄生在刘昱身上。他们心里门儿清:一旦刘景素上台,他们这些“前朝佞幸”绝对没好果子吃,轻则下岗,重则掉头。

于是,一个强大的“权臣黑粉团”正式成立。他们的核心KpI就是:搞臭、搞倒刘景素!他们日夜在小皇帝耳边吹风,说刘景素“深得人心,恐有异图”。刘昱本身就是个没脑子的暴君,经不起挑唆,看刘景素的眼神也越来越不对。

场景三:“王季符事件”——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

元徽三年(475年),一个神转折事件发生了。刘景素的部将、时任右军将军的王季符,因为在京城建康时与刘景素有了矛盾(具体啥矛盾史书没细说,估计是工作安排或者利益纠纷),害怕被报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上演了一出“千里送人头(告密版)”。

他快马加鞭跑到京城,向朝廷告发:“报告!建平王刘景素要造反!”这一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朝廷里也不是铁板一块。以司空袁粲、领军将军萧道成为首的实权派,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知道刘景素可能被猜忌,但眼下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要造反,而且贸然处理一个声望这么高的亲王,容易引发更大的动荡。

于是,一场高层斡旋开始了。在袁粲、萧道成等人的运作下,事情的处理结果堪称“和稀泥”艺术的典范。

王季符:诬告?不完全是。但扰乱朝纲?是的!流放,立即执行!

刘景素:完全无辜?那也不一定。但直接处理?不合适。那就象征性惩罚一下吧——削去“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职衔。

这个处理,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实则对刘景素伤害极大。兵权被削,意味着自保能力下降;而朝廷的猜忌,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这件事之后,刘景素彻底慌了。他终于明白,无论自己多么低调,多么示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开始暗中联络京口和建康的武将,比如黄回、高道庆、曹欣之等人,为自己准备后路。此时的他已经从“模范生”心态,转向了“求生者”心态。

第三幕:京口起兵——一场仓促的“求生欲大爆发”

场景一:导火索——一个坑爹的“好消息”

元徽四年(476年)七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一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出现了。

羽林监(皇家禁卫军军官)垣祗祖,带着他的部下和家属,一共几百号人,疯了一样从建康跑到京口,投奔刘景素。他带来了一个“重磅好消息”:“京城已经溃乱啦!大家都盼着您来呢!此时不起兵,更待何时?”

这消息,搁谁听了都得心里打鼓。但身处信息茧房的刘景素,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部下的鼓动下,选择了相信。或许,他也觉得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于是,他咬牙跺脚,决定起兵!清君侧!匡扶社稷!

然而,垣祗祖这消息,水分比海绵还大。京城确实人心惶惶,但远没到“溃乱”的程度。他这个行为,更像是自己在京城混不下去了,或者得罪了人,想找个由头怂恿刘景素创业,自己好当个从龙功臣。这就好比一个前公司员工跑来找你,说“老东家快破产了,咱们赶紧另立门户吧”,结果你信了,刚注册完新公司,发现老东家不仅没破产,还报警抓你了。

场景二:战略摇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作死

刘景素本身是个文化人,缺乏他祖上刘裕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决断和威略。起兵后的战略会议,开得那叫一个纠结。

方案A(激进派):左暄(刘景素的军事顾问)等人建议,应该火速派兵占领秦淮河入江口的竹里,摧毁那里的桥梁,凭借天险阻击朝廷军队。这叫“卡住喉咙”,掌握主动权。

方案b(保守派):大多数将领反对,说:“现在盛夏下雨,河水暴涨,咱们跑来跑去多辛苦?不如坚守京口,等他们来了,以逸待劳,定能取胜!”

刘景素纠结再三,选择了方案b——固守京口。这个决定,本质上就是放弃了战场主动权,等着别人来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无异于自杀。他的起兵,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被动挨打”的气息。

场景三:朝廷反应——降维打击与猪队友助攻

朝廷这边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迅速。总指挥是未来的齐高帝萧道成,他总统诸军,沉着应对。派出的将领包括张保(水军)、任农夫(步兵)、黄回(表面讨伐,实际是刘景素内应,但骑墙观望)、李安民(一路)、张岱(一路),分进合击,直扑京口。

刘景素这边呢?

初战小胜:他的水军还真争了口气,在江上击杀了朝廷水军将领张保。这本来是个提振士气的好机会。

内鬼频出:但坏就坏在,他依赖的那些京中武将,如黄回等人,见朝廷军势大,立刻开始骑墙,甚至暗中与朝廷军联络,出工不出力。

将帅失和:城内的将领也互相不服,左暄和垣祗祖就在城楼上拔刀相向,差点自己人先打起来。这管理能力,也是没谁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