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孙连城到来(2 / 2)
上午九点整,一个由三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准时驶入基地大门,稳稳地停在办公楼前,第二辆车的车门打开,一位年纪约莫五十多岁、身材清瘦、戴着金丝边眼镜、面容严肃、不苟言笑的男子走了下来,他目光锐利如鹰,一下车就迅速扫视了一圈周围环境,最后定格在迎上来的郑开叶和朱煜昌身上。
此人正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新任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孙连城。
“孙主任,欢迎您莅临济州指导工作!”郑开叶率先上前一步,伸出右手,语气沉稳有力。
“孙主任,一路辛苦。”朱煜昌紧随其后,笑容恰到好处,既不显得过分热情,也不失礼数。
孙连城分别与两人握手,动作干脆,力度适中,脸上没有任何寒暄的笑容,直接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郑书记,朱主任,客套话就不必说了,时间紧,任务重,直接开始工作吧,我先听汇报,然后看现场,最后查阅相关资料,请带路。”
干脆利落,甚至有些冷硬,完全没有多余的废话,这就是孙连城的风格。
“好的,孙主任,这边请,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郑开叶侧身引路,神色不变。
朱煜昌也立刻跟上。
汇报会在基地最大的会议室举行,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成员、技术团队核心、以及省市两级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已正襟危坐,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孙连城坐在主位,郑开叶和朱煜昌分坐两侧,汇报开始。
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流程,先是朱煜昌代表项目办整体汇报项目进展、资金投入概况、以及国际合作的备份方案,他准备充分,数据详实,口才便给,在介绍成绩时充满自信,在提及困难时也显得坦诚。
孙连城听得极其认真,几乎不抬头,一直在快速翻阅着手中的纸质版汇报材料,不时用笔在上面做着记号,他没有打断朱煜昌,但那种沉默的审视感,让整个会场的压力持续攀升。
朱煜昌汇报完,孙连城抬起头,目光扫过他,然后看向郑开叶:“郑书记,技术路线选择和自主攻关的情况,请你补充一下。”
郑开叶点点头,沉稳接话,他没有过多渲染情怀,而是聚焦于技术细节、攻关路径、阶段性成果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数据。
他语气平和,逻辑清晰,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尤其强调了团队立下的军令状和已经兑现的部分。
孙连城同样仔细听着,偶尔会插问一两个极其技术性的细节问题,比如某种原材料的国产化率具体达到多少、某个工艺环节的良品率波动范围、以及应对技术瓶颈的备用方案是什么,问题都非常刁钻和内行,显然事先做足了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