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总闸会回头(2 / 2)
他没说话,只朝女儿点了点头,便径直走向中央那台报废电箱。
围观学员屏息看着,只见他徒手拆解外壳,螺丝一一归位,线路层层剥离,动作沉稳得像在进行一场仪式。
最终,他抽出一根主线缆——铜芯泛暗,外皮磨损严重,却依然完整。
“这线通了三十年。”他低声道,声音不大,却压住了全场嘈杂。
他指了指自己心口,“今天,交给你们接。”
人群微动。
一名年轻男人走上前,接过一段缆线,手抖得厉害。
林野认出他是报名资料里那个曾因酗酒家暴被判社区服务的年轻人,申请理由写着:“我想为我妈点灯。她说我出生那天,家里第一盏灯是我爸装的。”
她本想阻止,怕他失控。可江予安轻轻按了下她的肩。
她停住,默默将父亲常用的那卷黄色绝缘胶布递过去。
那人低头站了很久,忽然蹲下身,将胶布一圈圈缠在缆线接头。
然后,他抬起手腕,把剩余的一截胶布,轻轻贴在自己内侧皮肤上——动作缓慢,像戴上一道镣铐,又像为自己裹上一道护腕。
没人说话。
风穿过半开的窗户,吹动墙上挂着的“光迹档案”打印稿,纸页轻响,如同低语。
林野站在人群边缘,望着父亲佝偻却挺直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场仪式早已开始,而他们,不过是终于学会了如何到场。
培训结束,学员陆续离开。
她开始收拾散落的图纸和工具,准备清场。
桌角空荡荡的——那本《守灯人交接手册》的打印稿还在,可她分明记得,父亲带走的是原件。
她皱眉环顾四周,目光最终落在角落的档案柜上。
柜门紧闭,钥匙孔在昏黄灯光下泛着冷光。
林野站在档案柜前,指尖轻轻抚过那道冰冷的钥匙孔。
柜门未开,可她知道里面躺着什么——那本手绘的《守灯人交接手册》原件,父亲唯一一次主动留下的痕迹。
她没动它,只是怔怔地看着,仿佛那扇薄铁门后锁住的不只是纸页与墨线,而是一个沉默男人半生未曾出口的告白。
她转身调取监控录像。
画面里,培训结束后的老厂房空荡寂静,林国栋最后一个离开。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径直走人,而是停下脚步,将手册小心翼翼地放进柜中,合上,锁死。
镜头清晰拍下他从工具包取出一块铜片、焊枪,在昏黄灯光下一针一线般焊接。
他的动作缓慢却坚定,像是在完成某种仪式。
最后,他把焊好的铜牌挂在厂房入口的老电箱旁——“总闸会回头,因有人在等。”
林野盯着屏幕重放了三遍。
每一次,心口那片荆棘纹身都微微发烫,不痛,却沉重得像压着一段被埋藏太久的呼吸。
她终于明白:父亲不是放手,而是把“回头”变成了规则。
他不曾说爱,却用一生修电的经验教会她——真正的守护,不是永远亮着,而是允许熄一下,再重新接通。
夜色渐深,城市低垂入眠。
林野走出厂房,抬头望见街角一排路灯忽然集体频闪,像是电流轻颤。
三秒后,光线恢复如初,柔和而稳定。
她愣住。
这节奏太熟悉了——正是交接时拉闸留出的“喘息时间”。
她猛然意识到,这不是故障,是程序。
父亲不知何时已悄然接入系统,让整片街区的照明都学会了“回头”。
手机震动起来。
林野低头,瞳孔骤缩——来电显示是“爸爸”,但她从未记得自己存过这个备注。
点开短信,只有一行字:
“灯,交给你了。”
她手指僵在屏幕上,心跳快得几乎撞出胸口。
这是父亲生平第一次主动发短信,没有称呼,没有多余字眼,却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震耳欲聋。
她张了张嘴,想回一句“我知道了”,又觉得太轻;想打一通电话听他声音,却又怕惊扰这份来之不易的坦诚。
最终,她什么都没做。
她回到工作室,打开打印机,将那五个字一页页打出,纸张洁白,墨迹清晰。
然后,她翻开“光迹档案”的新册子,在首页贴上这张纸,旁边附上一张照片——老厂房门口那块铜牌,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
窗外,城市的灯火正一盏接一盏亮起,安静地,温柔地,开始它们每晚三秒的停顿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