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旧电线的新结法(2 / 2)
“我们能不能,”她声音很轻,却清晰,“让‘掌纹回应’变成维修流程的一部分?”
众人面面相觑。
“什么意思?”
“就是说——”她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如果我们把这种振膜,叫做‘防潮缓冲组件’呢?或者‘应力释放模块’?谁会去查一个‘维修标准件’有没有偷偷传递记忆?”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有人苦笑:“你这是要把温柔,藏进螺丝钢格里啊。”
林野没笑。
她只是看着窗外那盏仍在微微震颤的灯,心想:或许真正的抵抗,从来不是呐喊,而是让爱以合规的方式,活下去。
那天夜里,她整理完新的操作手册草案,准备关机时,收到一条系统提示:
【维护日志更新】
提交人:LGd - 09(林国栋)
时间:23:47
内容类型:建议书草稿
标题:《信灯维护升级建议书——基于高湿度环境下的设备耐候性优化方案》
她愣住,点开文档,第一行写着:
“为延长公共照明设施使用寿命,建议在沿海及潮湿区域加装……” 林野点开那份《信灯维护升级建议书》时,窗外正飘着细雨。
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像极了童年夜里偷听父母争吵时门缝漏出的灯光。
她逐字读着文档,手指停在“金属阻尼片”四个字上——措辞严谨、逻辑严密,甚至引用了三份市政工程规范条文作为依据。
附图中的标注精确到毫米,焊接角度、材料厚度、热传导系数……无一不专业得不像出自一个一辈子跟电线和电表打交道的老维修工。
可她知道,这是一封用螺丝刀写的情书。
林国栋从未说过一句“我懂你”,也从没提过“声隙计划”或“掌纹回应”。
他只是沉默地站在技术的夹缝里,把女儿不敢明说的愿望,包进一份看似冰冷的公文外壳中。
他不是在帮她规避规则,而是在试图重构规则本身——以一个父亲能掌握的唯一语言:电路图与金属疲劳曲线。
三天后批复下来,“准予试点,费用从年度维护预算列支”的红章盖得干脆利落。
江予安把文件翻来覆去看了两遍,靠在门框上笑了:“你们父女,一个明修栈道,一个暗度陈仓。”他的声音轻,却像一根针,挑破了林野强撑的镇定。
她低下头,假装整理数据线,指尖微微发颤。
她忽然想起十五岁那年发烧到39度,周慧敏说她是装病逃避月考,而林国栋什么也没说,只是半夜摸进她房间,把一件旧棉袄搭在她身上——没有言语,连脚步都放轻到近乎不存在。
如今,他又一次选择了沉默的方式守护她,只不过这一次,他动用了自己一生积累的技术尊严。
首个“阻尼片”安装日,天空灰蒙蒙的。
社区居民自发来了不少人,守灯志愿者们围在灯柱旁,像等待某种仪式开始。
林野没有上前,她站在人群外一棵老梧桐下,风把她的外套吹得鼓起来,心口那片荆棘纹身隐隐作痛,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温热。
她看见林国栋蹲在第一盏灯前,工具箱打开,焊枪接通电源。
他戴上老花镜,从怀里掏出一片铜片,边缘已被磨得圆润,上面两个小字刻得极深:囡囡。
他轻轻将它嵌入灯壳内侧预定位置,动作缓慢,仿佛在安置一颗心脏。
焊接火花亮起的刹那,整条街的信灯同时震颤了一下。
不是声音,也不是光闪,而是一种几乎无法察觉的共振,沿着地面、灯柱、手掌,悄然传递。
几个孩子惊叫起来,老人下意识扶住灯杆,而那位自闭症少年竟主动走过去,把手贴了上去。
当晚系统日志更新:37次掌心接触触发回应,最长停留达11分钟。
林野翻看巡检记录本的扫描件时,看到最后一行是林国栋亲手写的:“阻尼正常,无异响。”笔迹平稳克制,可在“无异响”三个字后,那一笔收尾微微上扬,像一声藏了很久的叹息终于松了口气。
她合上电脑,夜已深。
城市在窗外低语,灯影浮动,仿佛无数未说出口的话正在金属之间穿行。
就在这时,邮箱提示音响起。
一封匿名投诉信静静躺在收件箱最上方,发送时间是十分钟前。
主题栏只有两个字:
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