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230章 焊进书签的静默

第230章 焊进书签的静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就在她调整位置时,指尖无意触到底座内侧——那里似乎有个极细微的缝隙,像是两片金属拼合后留下的夹层。

她的心跳忽然慢了一拍。

但她没有打开。

夜色渐浓,路灯一盏盏亮起,像城市温柔的眼睛。

她发动车子,驶离老宅。

后视镜中,那扇熟悉的窗渐渐模糊,唯有阳台上未收的焊具,在暮色里泛着冷光。

而她怀中的台灯,安静得如同沉睡的记忆。

只是她不知道,那夹层之中,藏着一张折叠得比指甲还小的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的开头——

那天我打你,不是因为你写得不好——是你说……林野把台灯轻轻放在书桌中央,像安置一个沉睡的魂灵。

墨绿灯罩投下柔和的阴影,铜底尚存一丝从母亲手中传递而来的余温。

窗外夜色浓稠,城市灯火如星子浮在雾里,她却只盯着那圈锉痕密布的底座,指尖反复摩挲着那道隐蔽的夹层。

她终于取出小刀,小心翼翼撬开金属拼合处。

一张折叠得几乎难以辨认的纸条滑落掌心,薄如蝉翼,边缘已被岁月磨出毛边。

她屏住呼吸,将它摊在台灯未亮的顶盖上,借手机灯光一点一点展开。

周慧敏的字迹——瘦长、工整、带着教师特有的刻板力道,此刻却微微颤抖:

“那天我打你,不是因为你写得不好——是你说‘妈妈像风’,我怕你写得太像我娘。”

林野的瞳孔骤然收缩,胸口仿佛被无形的手攥紧。

记忆如锈蚀的门轴吱呀推开:那个冬日清晨,外婆蹲在煤炉前烧纸,火舌舔过泛黄稿纸的一角,上面是她稚嫩的笔迹:“奶奶的咳嗽声像老树根裂开。”

“写这些做什么?”外婆冷着脸,将她的作文本扔进火堆,“人要硬气,别拿软骨头当才华!”

那时的母亲站在一旁,手指紧紧抠着门框,指节发白,却一句话也没说。

原来如此。

周慧敏打她,不是因为作文没得奖,不是因为她“辜负期待”,而是恐惧——恐惧女儿重蹈自己覆辙:用文字袒露情感,换来的是羞辱、否定、被当作“不正常”的惩罚。

她曾也是个会写诗的女孩,却被原生家庭碾碎了表达的权利。

而当林野写下“妈妈像风”,轻盈、无形、来去无踪——那不只是比喻,那是穿透血脉的共鸣,是周慧敏早已封存的自我回响。

她怕极了这声音再度响起,怕它引来更多伤害,于是先下手为强,以暴力斩断那根敏感的神经。

泪水无声滑落,砸在纸条上,晕开了墨迹。

但这一次,疼痛不再只是撕裂,而是某种贯通——她第一次看清,母亲的荆棘,也曾深深扎进自己的童年。

她打开录音笔,放在台灯旁,像是对着两个时代的自己说话,也像是对那个躲在焊枪微光里的女人回应:

“妈,我现在写你,不是为了揭伤疤。”

她的声音低哑,却坚定,“是为了告诉你——风也可以是家。它可以穿过裂缝,吹亮熄灭的灯芯,也能托起那些曾经不敢飞出去的句子。”

她说完,长久静默。台灯沉默伫立,仿佛听见了一切。

第二天清晨,她联系了出版社特制书签的合作工厂。

电话里,她清晰提出要求:“用这盏灯的底座做母版,拓印金属铭牌,限量三千枚。正面是焊接纹路,背面……压一句盲文。”

对方问内容,她停顿几秒,说出七个字:“打我的手,也曾被烧过。”

生产单寄出后三天,周慧敏收到了一枚样品。

她坐在老屋阳台的小凳上,阳光斜照,映出她鬓角斑白。

她用拇指一遍遍摩挲那枚冰冷的书签,触到那行几乎无法察觉的凸点时,忽然闭上了眼。

良久,她起身走进卧室,从柜底翻出一本残破的《教育心理学》。

书页焦黄卷曲,夹层中藏着一片烧得只剩半角的纸——那是林野小学时被焚毁的日记残片,写着:“今天妈妈骂我,可我觉得她眼睛红了。”

她轻轻将那枚新书签夹进去,合上书。

动作缓慢,如同完成一场迟到了二十年的道歉。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林野正凝视着校样稿最后一页的空白。

《荆棘摇篮》终章发布在即,她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江予安发来消息:【准备好了吗?】

她回复:【快了。只是……我想换一种方式让它开始。】

她望向窗外晨光中的老社区轮廓,心中已有决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