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你藏的光我都记得(1 / 2)
晨光漫过窗台时,林野正坐在电脑前,最后一次校对《荆棘摇篮》终章的附录。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向凌晨四点十七分,城市还在沉睡,而她的心却像被什么缓缓托起,悬在半空,既不落地,也不飘远。
文档标题安静地躺着:“她不说的三百二十七天”。
她没哭。
至少现在没有。
眼泪早在昨夜翻看那些泛黄便利贴时流尽了。
每一张都像是从时间裂缝里爬出来的密语——工整、克制、带着刀锋般的自控力。
“六点半起床,早餐鸡蛋不能煎老。”“月考物理前一晚十点必须熄灯。”“哮喘复查周三下午三点,别问她要不要请假。”
可背面呢?那才是真正的血肉:
“今天她说冷,我攥着伞走到校门口,又退回去了。”
“骂她数学只考99后,我在厨房听她呼吸声听了四十分钟。”
“她发烧39度,我说‘自己倒水’,其实烧退前我没合过眼。”
林野的手指停在扫描仪上,指尖微微发颤。
她忽然意识到,母亲周慧敏从未真正缺席。
她只是把自己藏进了规则里,用惩罚当掩护,把心疼炼成铁。
她曾以为那盏总在九点准时灭掉的信灯是冷漠的象征,可如今才懂,那三秒的亮起本身就是一种挣扎——不是不想亮,是怕亮得太响,怕女儿听见她心底的颤抖。
江予安靠在门框上,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声音很轻:“你看了多久?”
“一夜。”她笑了笑,眼神有点虚,“你知道这些?”
他点头,“心理咨询笔记里记过。你写《荆棘摇篮》初期,有读者来信描述类似的控制型父母,我把这类模式归为‘回形针型创伤’——外表冰冷坚硬,内里却是弯折无数次仍不断裂的金属弧。”
“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她望着他,声音里有一丝委屈,“如果我知道有人理解这种痛,也许我不用一个人熬那么久。”
江予安走近,将牛奶递给她,“因为有些光,得你自己看见才算亮。”他说,“别人照亮你,只能让你看清影子。可当你自己举起火把,影子才会变成路。”
林野低头看着杯口升起的薄雾,忽然明白了什么。
不是所有救赎都要轰烈开场。
有些人一生都在练习沉默地爱,就像周慧敏把关心写成备忘录,把牵挂锁进抽屉,连悔意都藏在铁盒纸条的锈迹里。
她最终决定把这些便利贴放进《荆棘摇篮》的终章附录。
不加评论,不作解释,只原样呈现。
她不想再控诉,也不想原谅——她只想让那段被扭曲的时光,重新获得一次被看见的权利。
发布前夜,她犹豫了很久是否要告诉母亲。
“你会让她难堪吗?”江予安问。
“我不知道。”她摇头,“我只是想让她知道……我终于懂了。”
“那就别告诉她。”他建议,“不如让她自己发现。有些话,听见和读到,重量不一样。”
于是她打印了一份文件,纸张特意选了和小学作文本同款的米黄色横线纸。
她翻出那本早已泛黄、封面写着“五年级·语文”的旧本子——正是当年被撕碎又被悄悄粘好的那一本。
她将打印好的“三百二十七天”轻轻夹进去,合上,抚平边角,仿佛对待一个沉睡多年的梦。
第二天清晨,她开车回到老宅,趁着阳光还未照进二楼书房,将作文本放回书桌中央。
笔筒依旧歪着,台灯罩上有层薄灰,一切如她童年记忆中的模样,唯独多了一本不该存在的旧作业。
她站在门口看了很久,才转身离开。
车驶出院子时,风铃轻响。
而此刻,在那间久未开启的书房里,阳光正一寸寸爬上桌面,落在那本静静躺着的作文本上。
封皮斑驳,字迹模糊,却像一枚等待被拾起的钥匙。
手机震动响起时,林野正在高速公路上。来电显示:母亲。
她盯着屏幕,心跳忽然慢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