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236章 借光的人

第236章 借光的人(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林野点击“公开显示”的那一刻,仿佛将一根深埋在血肉里的刺轻轻推到了光下。

她没再睡着,只是睁着眼看窗外天色由暗转明,心口那片荆棘纹身仍在隐隐作痛,但疼痛里似乎渗进了一丝异样的暖意——像冬夜冻僵的手突然被塞进一团温热的棉花。

三天后,“可借展品”规则上线七十二小时。

系统后台跳出第十四条归还记录时,林野正蜷在出租屋的旧沙发上看稿。

手机震动,画面弹出一张照片:一盏老式台灯静静立在儿童房书桌上,灯罩微斜,灯丝已被换成柔光LEd,底座多出一个崭新的USb接口,旁边摆着一只歪歪扭扭捏成的小陶灯,底下压着一封信。

她点开放大,指尖停在信纸边缘颤抖了一下。

“林小姐:

你不知道我儿子不会说话。

三岁了,医生说他‘情感回应缺失’。

我试过所有方法,他都不看我。

直到那天我在社区公告栏看到你的展览信息,鬼使神差借走了那盏灯——就是你母亲批作业用过的那一盏。

第一天,他躲进柜子。

第二天,他把灯推倒了。

第三天,我坐在灯前读绘本,他忽然爬过来,手指贴上开关,按了两下。

现在,他会对着灯光眨眼。

每次亮起,他就轻轻拍手。

我们开始用‘开’和‘关’交流。

你说得对,坏掉的灯,才是真的亮过。”

信末附着手绘册扫描件:一页页曲线图记录着灯光闪烁频率与孩子呼吸节律的同步过程,笔触笨拙却极尽耐心。

最后一幅画着一盏灯,线条稚嫩,像是出自孩童之手,下方写着一行字:

“妈妈,这次我没砸。”

林野的眼泪落下来,砸在屏幕上,晕开一小片水痕。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那个深夜,周慧敏伏案改卷到凌晨,台灯昏黄,红笔不停划动,而她躲在门缝后偷看,听见母亲自言自语:“只要他们能考上好学校,恨我也好。” 那时她以为那盏灯是审判之火,是压迫的象征,是童年噩梦的光源。

可原来,也有人曾把它当作唯一的对话工具。

她开始整理所有归还记录——十一盏信灯、三本批注作文本、两卷绝缘胶带。

每一份借用背后都藏着一段沉默已久的挣扎。

有人借走父亲的工具包,在社区工坊教单亲妈妈换水管;有人带走母亲写满批评的日记本,用来练习不再羞耻地写下自己的情绪;还有一个女孩借了那支红批笔,送给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说:“您现在记不住学生名字了,但还能写字,这就够了。”

这些故事原本藏在系统后台,匿名、静默、无人知晓。

林野盯着屏幕良久,忽然起身打开电脑,新建一个项目文件夹,命名为:“回声计划:借出去的光”。

她决定做一次“反向展览”。

不展出物品本身,只投影它们离开后的轨迹——那些未曾预料的温柔转折,那些被误解的物件如何在陌生人手中重获意义。

选址定在老城区的广场墙面,离她童年住的教师宿舍不过八百米。

江予安帮她调试设备时问:“你不怕吗?怕他们用错方式去爱?”

林野怔住。

她当然怕。

怕有人拿着她母亲的红笔继续打骂孩子,怕那本《教育心理学》又被烧毁,怕这些伤痕最终沦为廉价的煽情素材。

可更深层的恐惧其实是另一件事——她怕别人“用对了”,而她的痛苦却显得多余;怕世界证明,连最锋利的创伤也能被转化,唯独她被困在过去。

“我以前总想把伤疤锁起来,”她低声说,“因为觉得它太脏,见不得人。但现在我想试试……让它走出去。”

首夜放映,细雨初歇。

投影仪启动,第一束光打在斑驳墙面上。

黑白影像缓缓浮现:一双手接过台灯,轻放于儿童书桌;一页作文本摊开,上面密布红批,如今却被贴上便利贴:“这是我爸骂我的证据,但我今天第一次敢拿给别人看。” 绝缘胶带缠绕在断裂的椅子腿上,配文是:“我爸修东西从不说我爱你,但他从没让一张桌子塌过。”

人群安静地看着,有老人抹眼角,有年轻父母低声交谈。

林野站在角落,目光扫过观众席,忽然一滞。

人群后排,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工装的男人默默坐着,肩背微驼,手里捏着半截湿透的烟。

是林国栋。

他从未参加过她的任何活动。

哪怕她出书签售,他也只远远站在书店外抽烟,等她散场。

可今晚,他坐在这儿,从头看到尾。

散场时雨又下了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