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41章 她说的话,比台标还亮

第41章 她说的话,比台标还亮(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钱文彬站在不远处,看着苏霓平静地递上纸巾,看着那个孩子重新背起书包跑进教室,他沉默了,良久,良久。

回程的车上,气氛凝重。

黄志远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后视镜里钱文彬深沉的脸,低声对他说了一句:“台长,以前咱们老怕收视率低,想方设法加明星、搞噱头。现在我才有点明白……真实,本身就有万钧之力。真实,才是收视率。”

钱文彬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投向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

节目要播出,法律风险是绕不过去的坎。

陆承安,这位从华尔街归来的顶尖律师,成了《时代脉搏》的义务法律顾问。

在剪辑室,他指着一段采访中小企业主的画面,叫停了进度条。

“这里,他提到了银行抽贷导致资金链断裂,直接点名了三家银行。”陆承安神情严肃,“这会引发巨大的法律纠纷,而且对受访者本人也是一种风险。节目要的是推动解决问题,不是制造新的敌人。”

苏霓点头:“你的意思是?”

“保护信息源,转换表达方式。”陆承安在白板上飞速画着草图,“企业债务纠纷的具体细节,不能直接点名。但我们可以把数据抽离出来,用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呈现。”

苏霓眼睛一亮。

最终,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不是某个老板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一张动态的城市地图。

一个个光点代表着中小工厂,当代表“融资困境”的红色阴影蔓延开来时,那些光点一个接一个地黯淡下去。

整个过程,没有一句激烈的指责,只有冰冷的数据和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

而这段画面的旁白,苏霓别出心裁地邀请了一群退休教师,用他们那沉稳而充满阅历的声音,集体朗诵了一首关于“冬天”的诗。

那种冷静之下蕴含的巨大悲悯,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

节目播出的当晚,市金融办灯火通明,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纾困方案。

《时代脉搏》彻底火了。

它的火,不是靠绯闻八卦,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点燃了整个城市的神经末梢。

在市重点技校,一个叫小梁的男生,带着几个同学,用废旧零件自制了一个简陋的“苏霓之声”校园广播站。

每天午餐时间,他们就在食堂循环播放《时代脉搏》里的金句片段。

那句“普通人不该沉默,因为你的沉默,会被当成默认的同意”,甚至被学生们自发集资,刻在了校门口的一块石碑上。

这股风潮迅速蔓延。

很快,全市十余所职业院校自发组织了“青年倾听周”,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困惑与梦想。

不久后,一个来自京城的电话打到了电视台,对方自称是教育部新闻办,客气地询问,是否可以将《时代脉搏》的节目片段,纳入全国高校的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

最后一期节目的录制现场,选在了一个由老码头废弃仓库改建的临时演播厅。

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粗粝的钢筋水泥和上千把简单的折叠椅。

台下坐着的,是上千名被节目组邀请来的特殊观众。

这里有李秀梅,有那个重返校园的孩子和他的母亲,有获得纾困贷款的小企业主,有参与朗诵的退休教师,有被苏霓的精神感召的技校学生……当然,也有曾经猛烈抨击过她的媒体评论员,和最初在会议室里激烈反对她的老编导。

聚光灯下,苏霓独自站在舞台中央。

她穿着最简单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手里没有拿任何讲稿。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等待着她的收官感言。

她环视着台下每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那些闪烁着光芒的眼睛,汇成了一片星海。

她微微一笑,只说了一句话。

“这个舞台,不属于我。”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了仓库的每一个角落,也仿佛敲击在每个人的心脏上。

“它属于每一个在困境中没有放弃,在黑暗里点亮微光,敢于对着不公和命运,说出‘我不服’的人。”

话音落下的瞬间,她身后的所有灯光骤然熄灭。

巨大的LEd屏幕上,缓缓浮现出一行更加滚烫的大字:

“下一站,《声浪中国》筹备启动。”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后排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陆承安悄然握紧了拳头。

他的目光穿透攒动的人群,牢牢锁定在舞台中央那个纤细却挺拔的背影上,眼中燃起了久违的、足以燎原的锋芒。

而此刻,在电视台的总控室里,黄志远和一群技术人员正死死盯着一块屏幕。

屏幕上,是全市的实时收视率曲线图。

代表《时代脉搏》收官特辑的那条红线,从节目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以一种前所未见的、近乎垂直的角度,疯狂地向上攀升,冲破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关口。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心脏都仿佛停止了跳动。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看着那条仍在向上、丝毫没有停歇迹象的红线,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而颤抖:

“黄……黄主任……这……这曲线,是不是……出错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