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底片还在,火就不会熄灭(2 / 2)
【初步扫描显示,内容与xh2073项目高度关联】 无需修改
翻译如下:
老张的手指在键盘上停了三秒,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屏幕上的请求信息静静地躺在那里:【请求协助恢复一批标记为“作废”的物理磁带数据包】【内容与xh2073项目高度关联】。
发信单位是省级档案馆数字修复科,Ip来源可信,加密协议与他二十年前参与设计的老系统密钥相匹配。
一切真实得不容置疑。
可他的心却沉了下去。
xh2073——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试点“公共诉求采集系统”时的内部编号。
他曾是技术组副组长,亲手搭建了第一代录音归档架构。
后来项目因资金断裂、理念超前而搁浅,所有资料被统一标注为“历史遗留,无需保留”。
可眼前这串代码,分明是从当年那套濒临淘汰的离线存储体系中爬出来的幽灵。
他缓缓起身,从床底拖出一个铁皮箱,撬开生锈的锁扣。
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台改装过的开盘机、几卷氧化严重的磁带,和一个用旧收音机外壳改装的时间码校准器——那是他花了整整七年,一点点复刻出的同步解码装置。
他曾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用上它。
但今晚,它必须运转起来。
凌晨两点十七分,老张将一卷标着“xh2073 - b7 - 01(原始母带)”的磁带缓缓送入读取槽。
设备嗡嗡作响,指示灯由红转绿。
音频波形在屏幕上缓慢上升,杂音如暴风雪般翻滚。
他调出频谱过滤程序,一层层剥离干扰信号。
然后,那一段声音出现了。
沙哑、低沉,却异常清晰——
“……永远保留原始母带。算法会变,政策会改,但人的声音不能丢。这是底线。”
老张浑身一震。
那是他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仿佛看见那个暴雨夜,他站在空荡荡的机房里,把最后一卷母带塞进防磁柜,对仅剩的两名学员说:“别相信自动归档,别相信云端备份。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怎么听磁带,真相就不会湮灭。”
许久,他睁开眼睛,布满皱纹的手指稳稳地拿起手机,拨通了许文澜的号码。
“告诉他们,”他说,声音不高,却像铁钉楔入水泥般坚定,“底片还在,火就不会熄灭。”
电话挂断后,窗外天色微亮。
他知道,这一声回应,已不再是技术支援,而是一次宣战。
一周后,《南方周末》头版赫然刊登了题为《谁在定义“合理诉求”?》的深度报道。
文章以冷静的笔触梳理了十年间“智能陈述系统”的演进轨迹,引用了上百条被屏蔽的原始录音、交叉比对了政府公开数据与民间存档节点,直指“智言科技”通过情绪识别模型人为压低负面反馈率,构建虚假满意度生态。
文中未提及一人姓名,却字字如刀。
最震撼的是文末附上的二维码。
扫码后跳转的视频没有旁白,没有标题。
菜市场摊主一边杀鱼一边念道:“第一步,打开录音设备,确认电量充足。”地铁安检员戴着口罩说:“第二步,说明时间、地点、身份信息。”乡村医生抱着孩子接着说:“第三步,如实陈述问题,不修饰,不回避。”一句接一句,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在各自的生活场景里,接力完成了新版《五步陈述法教学视频》。
视频最后,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在一栋废弃社区中心外静静伫立的旧式陈述亭上。
机身斑驳,却贴着一行手写小字:“由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
没人提起苏霓。
可每一个节点的上传记录里,都藏着同一个加密签名——SN.0421。
与此同时,陆承安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封无署名信。
信封粗糙,邮戳模糊。
他拆开,里面是一枚褪色的U盘,标签上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下次,我们一起制定规则。”
他握紧它,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
望向窗外,晨光正洒在新挂起的律所招牌上。
黑底金字,两个遒劲大字——
声量。
而在千里之外某座风沙漫天的小城边缘,一台老旧太阳能基站悄然接入蜂巢网络。
每晚七点整,它都会自动唤醒一次,接收一段来自居民楼阳台的语音广播。
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号召。
但人们,开始习惯了这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