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18章 她还在等,等一个该开口的时候

第118章 她还在等,等一个该开口的时候(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我的声音,不该被剪掉。”

影片放映那晚,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八分钟。

一位德国评委红着眼说:“这不是纪录片,是一场民主的练习。”

回国那天,机场挤满记者。

闪光灯下,有人问她:“你拍这个,不怕惹麻烦吗?”

赵小芸没回答,只是举起手机,打开“蜂巢镜像”App。

首页数字正在跳动:

今日新增记录数:2316

她轻声说:“你看,今天的中国,有两千三百一十六个人正在认真说话。”

夜深时,苏霓回到办公室,桌上放着一封信。

信封粗糙,邮戳来自西南某偏远县城。

没有寄件人姓名,只有两个字潦草地写着:“老师”。

她拆开,里面是一台老旧的行车记录仪,外壳磕碰严重,屏幕碎裂。

附着的纸条上,几行歪歪扭扭的字:

“老师,我们学您的话,开车路过征地现场都录下来了。”无需修改

中文翻译如下:

夜雨敲打着老张那间堆满电子零件的阁楼窗棂。

他戴着老花镜,手指在一块拆解到极致的行车记录仪主板上缓慢挪动,焊枪尖端泛着微弱红光,像暗夜里不肯熄灭的星火。

这台机器早已超出了维修的价值——外壳变形、屏幕碎裂、存储芯片被物理损毁。

可老张知道,它承载的不是数据,是命。

“老师,我们学您的话……”那张皱巴巴的纸条被他压在玻璃杯下,字迹歪斜却有力。

他知道这群人是谁:西南山区几个自发组织“乡村监督队”的退伍老兵和返乡青年,曾在一次线上培训里听过苏霓讲“公民录证的意义”。

他们没有设备,就凑钱买了二手记录仪;没有网络,就靠U盘互相传递片段;被人抢、被打,也不肯停。

老张咬紧牙关,将最后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线接入复刻的读取模块。

电脑屏幕上终于跳出一个残缺目录——视频文件名是“7月15日_凌晨三点_李家湾”。

他点开。

画面剧烈晃动,镜头对准一栋孤零零的两层农房,门口贴着“拒绝签约”四个大字。

时间显示凌晨两点四十七分,一辆印有镇政府标识的皮卡驶入画面,三名穿制服人员下车,与随行的施工队低声交谈片刻后,一人挥了挥手。

挖掘机轰然启动。

房屋墙体在钢铁臂爪下像纸片般崩塌,屋内隐约传来女人哭喊和孩子的尖叫。

有人试图冲出,被两名保安模样的人强行架走。

全程无人出示执法文书,也没有警笛声响起。

老张的手指微微发抖。这不是拆迁,是夜袭。

但他没有上传,没有转发,甚至没截图保存原始文件。

他在黑暗中坐了很久,然后打开加密软件,把这段4分38秒的视频拆成十段碎片,每一段都嵌入不同的密码算法,分别打包发送。

收件人名单早已列好:《南方周末》《财经》《中国周刊》……五家敢于发声的媒体;北京、广州、成都三家公益法律组织;还有三位以敢言着称的人大代表——其中一位,正是当年推动《行政强制法》立法的法学教授。

每封邮件正文只有同一句话:

“底片修好了,接下来该怎么走,你们自己决定。”

与此同时,江城中级人民法院外,暴雨初歇。

陆承安解开西装扣,站在台阶顶端,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石阶上砸出一个个深色圆点。

刚刚结束的终审判决,确认了十六名农民工追讨欠薪与工伤赔偿的权利,金额逾三百万元。

而关键证据,正是来自“蜂巢镜像”系统中一段由工友用手机拍摄、经区块链存证的现场谈判录像。

对方企业代表临走前狠狠瞪着他:“你别得意太早,这事没完。”

陆承安只是点头,目送那人钻进黑色轿车扬长而去。

直到背影消失,他才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翻到那个尘封已久的号码。

拨通。

风穿过空旷的法院广场,吹动他额前微湿的发。

电话响了七声,几乎要转入语音信箱时,接通了。

他望着对面司法大厦的玻璃幕墙,映出自己冷峻的身影,声音低沉而清晰:

“他们怕了。”

顿了顿,又说:

“现在,是不是该你出场了?”

听筒那端,长久寂静。仿佛时间也被冻结。

最终,一声极轻的“嗯”传来,像是风吹过山谷,又像某种沉睡已久的机制,终于被重新唤醒。

那一晚,苏霓坐在租住的小公寓里,窗外霓虹闪烁,城市喧嚣隔着玻璃变得模糊。

她没开灯,只借着台灯一束暖黄的光,缓缓铺开一张泛黄的全省旧改项目分布图。

红笔在纸上移动,一笔一划,圈出那些最近频繁出现“临时停电”“信号中断”“居民失联”的区域。

她的目光停在其中一个名字上,笔尖微微一顿。

然后,继续前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