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风吹叶子响,根在土里藏(1 / 2)
春雨如丝,悄无声息地织进这座南方沿海城市的夜幕,将空气浸润得微凉而沉重。
林晚的指尖悬停在巨大的全息光幕前,瞳孔中倒映着一片灼热的猩红。
这片红色并非战火,却比战火更令人心惊。
它在全国热度图谱上突兀地亮起,像一片片滚烫的烙铁,精准地覆盖了这座城市的多所重点中学。
“高频、集体、同步录入。”林晚轻声念出系统自动生成的标签,眉头紧锁。
作为记忆基金会的首席数据分析师,她习惯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寻找秩序,但眼前的景象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失序”。
她迅速调取了几个数据样本,播放键按下的瞬间,略显稚嫩却无比坚定的声音充满了整个监控室。
“我替我爷爷说。他说,那年从老家逃难出来,一路扒火车,藏在运煤的车厢里,下来的时候,除了眼睛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他这辈子最讨厌浪费粮食,因为他亲眼见过弟弟饿死在自己怀里。他不说,是怕我们觉得苦”
“我替我妈妈说。厂子倒闭那天,她在车间坐了一整夜。第二天回家,眼睛肿得像核桃,却笑着跟我们说,太好了,以后有时间给你们做饭了。那本记录着她所有技术革新成果的笔记本,被她当废品卖了三块五。她不说,是怕我们觉得她没用”
一个个“代偿性叙述”的样本播放出来,像一颗颗投入静水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要大。
系统冰冷的判定——“高风险集体创作,情感真实度97%,无虚构恶意”——与那些哽咽、颤抖的声音形成了剧烈反差。
这些孩子,正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去拼凑父辈、祖辈们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另一面,那些被沉默封印的伤痕与荣光。
“疯了,这群孩子简直是疯了!”陆承安的声音在苏霓办公室里响起,他将一份紧急报告拍在桌上,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凝重,“苏霓,你看看!这种‘代偿性叙述’的风险有多大?他们以为这是在释放善意,但实际上是在撕开家庭内部早已愈合的伤口!父母不愿提及的下岗经历,祖辈避而不谈的迁徙往事,这些都是家庭内部心照不宣的‘和平协议’。现在被孩子们用这种半公开的方式捅出来,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父子反目,还是夫妻争吵?我建议基金会立刻发布指引,紧急规范边界,叫停这个所谓的‘替长辈说话’活动!”
苏霓静静听着,她没有看那份报告,目光反而投向窗外被雨水冲刷得格外干净的城市夜景。
她摇了摇头,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承安,你看到的只是风险,我看到的却是‘勇气’。一代人选择沉默,是为了保护下一代。而下一代选择发声,是为了拥抱上一代。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争吵,就永远选择遗忘。”
“那也不能放任自流!”陆承安提高了音量。
“当然不。”苏霓转过身,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冒险的光芒,“通知许文澜,开放‘梦境现实交叉验证’功能的试点权限,范围就限定在这座城市,这几所中学。”
陆承安愣住了:“什么?那个功能还在Alpha测试阶段,数据模型根本不稳定!而且,用学生的口述内容去和他们长辈的匿名梦境数据做比对?这……这在伦理上……”
“匿名比对,单向可见。只让孩子们看到匹配度的结果,看不到梦境的具体内容。”苏霓打断了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他们以为被遗忘的记忆,其实早就以另一种方式,藏在了亲人每晚的梦里。与其我们去划定边界,不如让潜意识的共鸣,来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
深夜的技术部灯火通明。
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如弹奏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庞大的数据流在她眼前汇聚、拆分、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