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谁在给过去盖章?(1 / 2)
赵小芸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停在了一张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展览照片上。
那是一块灰色的展板,属于市档案馆近期举办的“百姓口述史巡展”。
照片一角,一段关于矿难幸存者的文字描述,像一根细小的刺,扎进了她的眼睛。
这段文字的来源,正是他们系列档案库中的5号档案主人用生命刻下的记忆,轻易地抹成了街头巷尾的闲谈。
她毫不犹豫,立刻拨通了主办方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礼貌而疏离,带着体制内特有的标准腔调:“您好,赵女士。关于那段记录,我们核实过,它没有经过官方的采集认证程序,所以在严谨的史料编纂体系中,我们只能将其归为民间口述,不能直接列为‘史料’。”
对方的逻辑无懈可击,但又无比冷酷。
赵小芸深吸一口气,压制住争辩那段口述真实性的冲动。
她知道,在对方坚如磐石的规则壁垒面前,任何关于“真实”的情感诉说都只会变成无力的呐喊。
“好,我明白了。”她的声音出奇地平静,“那么,请您把一份口述资料要成为你们认可的‘史料’所需满足的所有准入条件发给我一份。我们……会逐条达标。”
电话那头短暂地沉默了一下,似乎对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回应感到意外。
片刻后,对方机械地答应了。
半小时后,一份名为《口述史料采录认定标准》的pdF文件出现在苏霓的电脑屏幕上。
苏霓看着那一条条清晰罗列的条款,嘴角泛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需档案管理相关单位推荐、需至少两名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正式工作人员交叉背书、需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核流程……”
每一个字都散发着坚不可摧的气息,每一个门槛都精准地将他们这样的民间组织排除在外。
这是一个完美的内部循环系统,只对体系内的声音开放。
“他们这是在用‘程序正义’来扼杀‘事实正义’。”苏霓的声音通过视频会议的电流,清晰地传到林晚和许文澜的耳中。
“这根本就是个死循环,”林晚气得握紧了拳头,“我们上哪儿去找‘单位推荐’和‘职称背书’?”
“不,”苏霓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野性的光芒,“正因为是死循环,我们才有机会从外部把它打破。既然他们要‘盖章’,那我们就造一个……一个他们不得不承认的章。”
她的手指在虚拟白板上重重一点,仿佛敲下了一枚决断的印章。
“我把它叫做‘公众见证链’计划。”苏霓的声音斩钉截铁,“他们有体制内的三级审核,我们就用体制外的‘人民审阅’来对抗。每一段我们希望入选的口述,都必须附上至少十位不同社会身份的真实观众的手写评语,并且扫描存档。他们要文件,我们就给他们堆积如山的文件!”
林晚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她马上明白了苏霓的意图。
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们最看重的“群众基础”来反向施压。
“现场执行交给我!”林晚主动请缨。
“技术支持我来,”许文澜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会开发一个轻量级的区块链存证小程序,将每一份手写评语的扫描件,都与原始音频的哈希值进行绑定,生成一个独一无二、不可篡改的数字证书。他们要权威,我们就给他们技术定义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