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94章 那不是梦

第294章 那不是梦(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清晨的阳光穿过百叶窗,在苏霓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指尖轻点,例行公事般打开“回声回路”的后台简报,目光扫过一排排数据流,却在E这个特殊的编号上骤然停滞。

“E”代表“终言”,是整个计划的核心,而“号用户,黄慧兰老师,我这边做了点背景调查。”

见苏霓抬起头,她语速加快地汇报道:“黄老师其实真正想录的,并不是那些生活琐事,而是一件发生在1987年台风夜的事。那天晚上她正好在学校值班,巡夜的时候,突然从广播里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童声,像是在念一首诗。声音很轻,又被风雨声盖住,听不真切。可第二天她问遍了全校的老师和学生,没有一个人承认在前一晚用过广播站。”

林晚深吸一口气,投下一个重磅炸弹:“这件事成了她几十年的心结。我们的人……查了师范附小的原始档案,找到了1987年那一晚的设备使用记录。那天晚上,全校只有一个人进过广播控制室——就是您,您当时登记的理由是,‘测试设备,为清洁工阿姨录制一段口述’。”

办公室里陷入了死寂。

苏霓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然后又猛地松开。

她终于明白了黄慧兰那句“我也一直在等您说话”的真正含义。

在那场呼啸的台风夜里,黄慧兰不仅仅是第一个听到她声音的陌生人,更是三十多年来,唯一一个知道那个声音存在过的人。

她等的,是那个声音的主人亲口承认:“是的,你没有听错。”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上,“回声回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文澜收到了大量反馈,许多老年用户抱怨App操作过于复杂,他们常常因为手指不灵活或眼神不好,误删掉好不容易录下的珍贵回忆。

技术团队建议简化流程,但许文澜却否决了。

“删除功能必须保留,但我们可以为记忆加上一道‘物理锁’。”她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记忆信箱”实体化方案。

他们将联合邮政系统,在几个试点城市推出“声音明信片”服务。

用户可以将App里的任何一段录音,转化为一个独特的二维码贴纸,把它贴在传统的纸质信件或明信片上,寄给思念的人。

收信人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听到那段被封存的声音。

为了测试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许文澜亲自操刀,她特意选取了黄慧兰那六十七条录音中的一句:“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那时候的粉笔灰落在手背上,白茫茫一片,像雪。”她将这段录音生成二维码,贴在一张印有老式黑板报的明信片上,通过地址库,寄给了黄慧兰当年教过的一名学生。

三天后,许文澜的团队收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反馈视频。

视频里,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在公司楼下收到信件,他疑惑地扫开二维码,当那句带着熟悉乡音的话语从手机里响起时,这个在商场上雷厉风行的男人瞬间愣住,随即蹲在路边,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当晚,他就在“回声回路”上传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答录音频,哽咽着回忆自己当年是多么调皮,黄老师又是如何一遍遍教他写好自己的名字。

声音的力量,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跨越时空,展现出它无可比拟的共情穿透力。

而这份力量,很快就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得到了验证。

陆承安接手了一起棘手的家庭纠纷案。

一位老人在去世后,其子女为争夺遗产闹得不可开交,焦点在于老人晚年是否曾明确表达过将主要财产留给照顾他多年的小儿子的意愿。

小儿子一方拿出了一张“声音明信片”,上面是老人断断续续的一段话,大意是感谢小儿子的付出。

但其他子女立刻提出质疑,认为这段录音来源不明,无法辨认真伪,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法庭上,陆承安并没有直接主张采信这段音频证据。

他冷静地向法官提请启动一个辅助程序——“情境还原”。

他邀请了三位与逝者同龄、且同样是退休教师的老人作为“情境证人”来到法庭。

法警在肃静的法庭上播放了那段录音。

陆承安没有问他们“这是不是某某某的声音”,而是问道:“三位老师,请你们描述一下,这种说话的语气、用词和情感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你们那个年代、那种身份的人的语言习惯?”

三位老人闭着眼睛,仔细聆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