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17章 第一个说“我在”的人

第317章 第一个说“我在”的人(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系统后台的数据洪流中,编号E00116的异常状态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许文澜的指尖在光幕上疾速划过,冷峻的脸上看不出丝毫情绪。

她习惯了用数据思考,但眼前这串无法生成标题、却又在持续流转的编号,分明带着一种超越逻辑的诡异。

她直接调取了触发源。

瞬间,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在她面前展开,密密麻麻的光点从两千多个站点上同时亮起,汇聚成一条刺目的红色数据流,直指E00116。

这些光点代表着在过去七天内,全国各地都有用户在重复收听同一段音频。

不是振奋人心的名篇,也非抚慰心灵的乐曲,而是一段粗糙、原始、甚至堪称“播出事故”的录像。

屏幕上,一个年轻女孩的脸庞因紧张而显得过分苍白。

开场足足三秒的死寂,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

紧接着,一道暴躁的男声从背景音中炸开,尖锐地刺入耳膜:“结巴货!说话!”女孩的肩膀猛地一颤,像是被无形的鞭子抽中。

她紧紧攥着话筒,嘴唇翕动,终于挤出了颤抖的第一句话:“各位观众……晚上好。”

是苏霓。三十年前,她第一次临危受命坐上主播台的原始录像。

许文澜的眉头紧锁,她本能地怀疑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击,意图用苏霓最初的窘迫来动摇整个“声音档案”计划的根基。

她立刻启动传播路径分析,试图找出幕后黑手。

然而,当后台日志一行行刷新出来时,她整个人都定住了。

数据不会说谎。

近十年间,这段视频被各类学校、社区、心理咨询机构合法调用了超过一百万次。

用途栏里,没有抹黑,没有嘲讽,只有统一标注的四个字——勇气启蒙。

那些以为是恶意的攻击,原来是一场持续了十年的无声致敬。

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旧伤疤,早已在无数个看不见的地方,被人当做暗夜里的灯火,照亮了前行的路。

许文澜坐在原地,沉默了许久。

她删掉了写了一半的几十份危机分析报告,指尖在内部系统的最高权限公告栏上,只敲下了一句话,并将其永久置顶:

“最老的伤口,才是最亮的灯。”

就在许文澜勘破E00116秘密的同时,远在南方的榕城,“旧物新生计划”成果展的负责人林晚,正头疼地整理着展品。

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包裹被送到了她的手上,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旧时光的味道。

她拆开层层包裹,一台用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机外壳改造的录音站赫然出现在眼前。

机身斑驳,正面却小心翼翼地贴着一张泛黄的节目单——正是三十年前,苏霓首秀那场直播的排班表。

林晚心头一动,立刻叫来技术人员。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怀旧改造品。

当外壳被打开,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古老的电路板上,竟用一种近乎艺术品的手法,焊接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微型芯片。

经过解析,芯片里储存的并非任何具体录音,而是S系列全部空白录音的合成波形——那是苏霓那个“结巴货”编号下,所有“失败”与“静默”的集合。

林晚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纪念品,这是一座精神的信标。

它象征着一切的开始,那个从无到有、从恐惧到发声的原点。

她当即决定,此物绝不能作为普通展品被围观。

她亲自抱着这台沉重的“电视机”,将其安置在项目最初的发源地,榕城老年大学那间潮湿的地下室里,接上了永不间断的电源。

她为它命名——“源点基站”,并设定了一条唯一的规则:只有当华夏大地上,有任何一座新的录音站点拔地而起时,基站方可被远程激活一次,发出一记微弱的心跳信号。

彼时,苏霓正在赣南的连绵茶山中穿行。

当年她亲手组建的“田间播报组”,如今已是满山翠绿中的一道风景。

她看见了小芸,那个曾经羞涩地躲在她身后的小姑娘,正教自己七八岁的女儿如何操作竹竿顶端的喇叭。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站得这么直说话呀?弯着腰不是更省力吗?”小女孩仰着脸,好奇地问。

小芸温柔地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回答:“傻孩子,因为弯腰久了,人的精气神就散了,声音会站不起来,掉进土里去的。”

苏霓停下脚步,躲在茶树的阴影里,静静地听着。

那句“声音会掉进土里”,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尘封三十年的记忆。

她想起当年在导播间被怒吼“结巴货”后,自己疯了一样冲进楼梯间,扶着冰冷的墙壁吐得昏天黑地。

那时她以为,勇气是战胜恐惧,是让自己的声音不再颤抖。

直到这一刻,听着这对母女的对话,她才恍然大悟。

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战胜恐惧,而是明知会怕,明知会颤抖,却依然选择往前再走一步。

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默默地用腕带录下了这段包含着风声、鸟鸣和母女对话的一分钟纯环境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