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硝烟轨迹·火药与谎言一(2 / 2)
壳身无明显拉伸或破裂痕迹,表明枪械保养良好,闭锁机构正常。”
这是一种在美国警界和特工领域颇为流行的小巧、可靠、
威力适中的近距离自卫和暗杀武器。这一发现,立刻将凶器的范围 大大缩小!
接着,林一使用 静电吸附仪和软毛刷,极其小心地从弹壳内部和表面,提取了微量的 火药残留物和击发烟垢。
他将这些微量物证 分别置于不同的载玻片上,准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同时,他对那枚变形的弹头,进行了更深入的检测。
测量其长度、直径、重量,观察其变形程度、
膛线擦痕(尽管因变形严重而模糊),以及其材质构成。
“弹头为铅芯、全被甲(Full tal Jacket),” 林一记录着,
“…这种结构穿透力较强,但停止作用相对较差,符合远距离精准射击的需求。
变形模式显示,其先穿透了人体组织(骨骼和肌肉),
再撞击硬物(水晶灯),能量释放过程复杂…”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和术语,正在一点点地 拼凑出凶手作案时使用的工具画像,
也为推断射击距离和角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火药残留的分析,是确定射击距离的关键环节。
林一将提取到的火药残留样本,分成若干份。
一部分用于简单的化学显色反应,快速确定火药的基本类型(很可能是无烟火药)。
另一部分,则用于更精密的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火药颗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规律。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模拟现场条件。
他找来了 一块与贝尔津什参赞遇害时所穿衣物质地相似的白色棉布样本。
使用一支同型号的柯尔特侦探特型手枪,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下,
分别在不同距离(如接触射击、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等)对布样进行射击。
然后,他将实验射击后布样上的火药残留分布模式
(包括火药颗粒的嵌入程度、扩散范围、以及烟晕的大小和颜色),
与从贝尔津什参赞西装和衬衫上提取到的实际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 极其细致的比对。
这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和精确度的过程。时间在显微镜视野中黑白影像的切换间悄然流逝。
数小时后,林一终于直起有些酸痛的腰背,
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在实验记录上写下了结论:
“…根据比对,死者衣物上的火药残留分布特征,
与实验距离在1.5米至2.5米范围内射击产生的模式最为吻合。
火药颗粒散布均匀,烟晕直径约8-10厘米,无明显嵌入现象…”
结合之前弹道几何学计算出的 射击俯角(约15-20度),以及凶手位于二楼音乐廊、
死者位于一楼舞池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林一最终可以较为精确地推断出:
“射击点位于二楼音乐廊栏杆后约1.5米处,枪口大致指向下方约15-20度角。
凶手并非紧贴栏杆射击,而是有一定后退,利用了栏杆或窗帘作为掩护和支撑。
射击距离(直线)约15米,属于中近距离精准射击。”
科学的鉴定,如同最忠诚的向导,将开枪的精确位置和方式,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