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笔锋魅影·墨迹下的谎言一(2 / 2)
“笔迹如人,心术不正,纵模仿得再像,终有破绽。
关乎人命清誉,老朽便破例一次。东西要快,此地不宜久留。”
韩笑心中一松,知道老先生已然应允。
一小时后,墨禅先生被韩笑用一辆不起眼的篷布马车,
从后门秘密接入了苏公馆那间僻静的书斋。
老者对公馆内的紧张气氛和奢华陈设视若无睹,
径直走到书桌前,目光瞬间被桌上那两份笔迹样本吸引。
书斋内,气氛变得更加凝重。墨禅先生拒绝了茶水,只要求一盆清水净手。
他用雪白的毛巾仔细擦干每一根手指,然后才在书桌前坐下。
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微微闭上双眼,仿佛在调息凝神。
片刻后,他睁开眼,那双原本略显浑浊的老眼,此刻竟精光四射,如同即将出鞘的利剑。
他先没有看遗嘱,而是拿起那叠苏鸿昇的自然笔迹样本,一份一份,极其缓慢地翻阅起来。
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纸面,目光如同最精密的刻度尺,
测量着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干湿。
他看的不仅仅是字形,更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书写者的气息、节奏、乃至心绪。
时而点头,时而微微蹙眉,口中偶尔发出几不可闻的沉吟。
这一看,就是将近两个小时。韩笑和林一静立一旁,
不敢发出丝毫声响,生怕打扰了老者的心神。
终于,墨禅先生放下了最后一页样本。
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目光转向那份至关重要的“遗嘱”。
他同样没有直接检视内容,而是先观察纸张的折痕、墨迹的渗透程度、甚至火漆封印的边缘。
然后,他才用一把小巧的象牙裁纸刀,小心翼翼地摊平遗嘱,将其置于台灯最明亮的光线下。
他先是进行“宏观”比对。
将遗嘱与几份苏鸿昇近期书写的、字形风格相近的商业函件并排放在一起,
用肉眼从整体布局、行气、字的大小、间距等方面进行初步观察。
“形似,已得八九分。”墨禅先生终于开口,声音低沉,
“布局工整,字形稳健,模仿者下过苦功,对苏翁的书写习惯颇有研究。”
韩笑和林一的心微微下沉。若形似已至此,鉴定难度极大。
但墨禅先生话锋一转:“然,书画鉴定,重神韵而非形骸。笔迹亦然。”
他示意林一将桌上那台德国蔡司的高倍率台式显微镜推近。这是林一带来的重要工具。
接下来的过程,进入了真正的“毫厘之争”。
墨禅先生将遗嘱和一份确凿无疑的苏鸿昇亲笔样本,
分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逐字、逐画、甚至逐点的比对。
他首先关注“起笔”和“收笔”。
苏鸿昇的起笔,习惯有一个微小的、略带顿挫的“藏锋”动作,自然含蓄;
而遗嘱上的相同笔画,起笔往往过于“干净”或略显刻意,少了几分随意。
收笔时,苏鸿昇的笔锋或轻提,或略带回锋,自然流畅;
遗嘱的收笔则有时显得犹豫或过于尖锐,缺乏那种信手拈来的韵味。
接着是“转折”处。苏鸿昇在书写“口”、“国”、“力”等带有方折笔画的字时,
转折处力道运用巧妙,外方内圆,既有骨力又不失柔和。
而遗嘱中的类似转折,往往显得生硬、棱角过于分明,
或者为了模仿圆润而显得力道不足,透露出一种“描摹”而非“书写”的痕迹。
最关键的是“连笔”和“牵丝”。
行书、行楷中,字与字之间的连带、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细小游丝,最能体现书写者的下意识习惯和节奏感。
墨禅先生指着一处“之”字的连笔:
“苏翁此处,牵丝细若游丝,却劲健自然,一气呵成。
再看此处(遗嘱),形似,然线条滞涩,似断似连,乃刻意描摹所致,失了行笔的‘气’。”
他还发现,在书写某些特定偏旁或常用字时,
比如“苏”字的草字头,苏鸿昇有其独特的、近乎本能的简化或连笔方式。
模仿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些特征,但在快速书写时,
偶尔会流露出其自身固有的书写习惯,形成极其细微的、但本质不同的笔顺或形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