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淮安旬报(2 / 2)
数十名培训不久的排字工穿梭字盘间,手脚麻利地依文稿捡出所需铜字,放入手托排字板,再转排入铁框。
蔡邕坐镇校对台,细审第一版清样。
他手持工整手抄稿,逐字比对。
清样头版,硕大标题乃他亲书所铸:“曹操吕布兖州激战,濮阳粮尽易子而食”。
下方稍小字号时评,笔锋犀利:“曹孟德世之枭雄,吕奉先轻狡反复。二虎相争,徒耗兖州民力。百姓何辜?苍天何忍?”
农业版:“淮安新式曲辕犁详解及图解,深耕增产六成秘法公开”。
商务版:“求购、销售信息为主,附淮盐、棉布、原料等物价目表。
另小字注明:淮安至广陵、吴郡航道畅通,糜氏商队可提供护航”。
小说版:“《淮安侠客传》第一回:无名小子得奇遇,乱世拔剑救苍生”。
医学版:“华佗先生授:防治伤寒瘴气简法,沸水煮布掩口鼻,秽物远离水源说”。
所有文字皆采用繁简体双版对照印刷,并前所未有的加以清晰逗号、句号分隔。
排版废弃传统右至左竖排,改为左至右横排,初看怪异,读来却异常顺畅,效率倍增。
蔡邕深吸气,压下胸中翻腾激动,转向一旁目光灼灼的刘骏。
“仲远,清样已校三遍,无误。可矣?”
刘骏接过清样,手指划过光滑的纸面,逐字审阅每个版块、每个标点。
纸除了颜色不够白,显灰,问题已经不大。
墨也问题不大,字迹清晰,没有散开,也没有很强的异味。淡淡的油墨味,闻着还能接受。
唯一让他不爽的是,此时为了让报纸成为他的喉舌,他不得不在简体字
如此一来,内容就多出一半还多。
加印一张报纸相当于成本增加一倍以上。
坑是真的坑,但事还是得做。
推广简体字,日后才有机会建立新的人才体系。否则,用来用去全是世家大族的人。到头来,就算统一天下,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至于掌控舆论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谁都懂。
检查完毕,刘骏抬头:“版样没有问题,开印吧。”
一声令下,巨大木质印刷机在数名赤膊壮汉合力推动下,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
包着匀墨的刷子熟练刷过排满铜字的版面,另一人迅将裁切好的纸张覆上,第三人用力压下压板!揭起!
最后,一张文字清晰、墨色均匀、版面整洁的《淮安旬报》完整呈现眼前。
又快又好,神了。
要知道现在一本书是何等的珍贵啊。
这时代还没有印刷术,书籍全靠手抄。
可就在刚刚,他们仅仅用了几秒钟就印出了上千字的内容。
恐怖如斯!
亲自见证神迹的众人,无不生起,时代巨变即将到来的预感。
工头兴奋的大声嘶吼:“快!加速!天明之前,首印三千份须全数印出装车。”
印刷机持续运转,一张张散着墨香的报纸被旁候工人迅速取走,晾干后折叠整理、捆扎好,送往门外。
印坊外,车马早已列队等候。
信使、糜家商队伙计,甚至一些扮作流民的情报人员,沉默地将一捆捆报纸搬上车。
他们将于晨光中出发,带着这些薄薄纸卷,奔往徐州各郡县,奔往兖豫二州,奔往扬州……
风暴,已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