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开张吉日萧董事的决断(2 / 2)
“张副理,”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我要看那批损耗物料的具体清单、报废原因分析报告,以及当时当班负责人的确认记录。明天早上,放在我桌上。”
张副理脸色一白,知道隐瞒不住,只得嗫嚅着承认是操作失误导致了一批元件批量损坏,试图掩盖。
萧亚轩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冷静地宣布:“此事按公司规定,扣除相关责任人本月绩效奖金,张副理负有管理失察之责,一并处理。”她顿了顿,语气稍缓,“但公司正在用人之际,我给你们一个机会。由张副理牵头,三天内拿出详细的事故报告和彻底的整改方案,若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次的处理仅止于此。若再犯,严惩不贷。”
一番处理,既明确追究了责任,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又给了下属改正的机会,保留了团队的稳定性。恩威并施,让在场所有人心头都是一凛,对这位年轻的萧董事更是敬畏有加。
会议结束,众人离去。萧亚轩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指尖那缕微不可察的金色气感缓缓平息。她望向窗外北角嘈杂而充满活力的街景,眼神坚定。商场如战场,她必须时刻保持清醒、锐利与绝对的掌控,才能守护好他们共同打下的这片基业,应对那潜伏在暗处的资本窥探。
夜色渐深,湾仔唐楼的书房里,两盏台灯各自照亮一片天地,互不干扰,又奇异地交融在一起,将房间渲染成一片温暖而静谧的橙黄。
谢亦菲坐在大书桌的一侧,面前堆满了厚重的法律典籍、砖头般的案例汇编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她微微蹙着眉,指尖夹着一支笔,不时在纸上划下重点,或是因遇到难解之处而轻轻敲击额头。台灯的光线勾勒出她专注的侧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为了通过严格的法律考试,她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心力。
在书房的另一侧,靠近窗边的单人沙发上,廖奎安静地坐着。他手里拿着一本新到的英文宠物医疗期刊,目光沉静地扫过上面的专业文章和病例分析。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块沉稳的磐石,无声地安定着书房里的空气。
当时钟指向十点,谢亦菲不自觉地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轻轻吸了口气。廖奎便放下期刊,起身去厨房泡了一杯温热的牛奶,轻轻放在她的手边。他没有多问,只是用行动表示着支持。
有时,谢亦菲会被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则或错综复杂的法条关系困住,忍不住低声滴咕。廖奎并不会直接给出法律意见,而是会用他独特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概念与他最熟悉的领域联系起来。
“就像农场里划定放牧区和种植区,”他会用平实的语气说道,“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明确权利和义务,避免冲突,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物权法里讲的‘定分止争’,核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在讨论侵权责任时,他会举例子:“如果一头牛跑出栅栏,吃了邻居家的庄稼,责任在谁?是牛自己‘想’跑出去,还是栅栏没修好,或者看管的人疏忽?这就要看因果关系和过错在哪里。法律要找的,就是那个‘没修好的栅栏’或者‘疏忽的看管人’。”
这些来自土地和生活的朴素比喻,往往能化繁为简,穿透法律条文表面的迷雾,直抵其背后的逻辑核心,让谢亦菲眼睛一亮,豁然开朗。她发现,廖奎虽然不熟悉法律术语,但他那种从北大荒历练和生死搏杀中磨砺出的强大逻辑与分析能力,对于梳理复杂法律关系极具穿透力。
夜深人静,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精神疲惫如同潮水般阵阵涌来。谢亦菲没有声张,只是悄悄闭上双眼,意念微动,引导着体内那嫩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气感,沿着经络缓缓流转。那温暖而柔和的力量如同春日里最细腻的雨丝,无声地滋养着她疲惫的神经,驱散着因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产生的胀痛与滞涩感。不过片刻,她便感觉头脑重新清明起来,精力也恢复了不少。
她睁开眼,正好对上廖奎望过来的目光。他显然察觉到了她那细微的气感波动,眼中带着一丝了然与关切。
“累了就休息,不急在这一时。”他声音低沉。
谢亦菲摇摇头,脸上露出一个混合着疲惫与坚定的笑容:“有你和亚轩姐在前面,我也不能落后太多。再说,”她看了一眼手边那杯温热的牛奶,心里暖暖的,“有你们陪着,我不觉得累。”
书房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两盏灯,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耕耘,却又因共同的目标和深厚的情感紧密相连,在这寂静的夜里,构成一幅充满力量与温情的画面。这无声的陪伴与互补,正是他们这个家最坚实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