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反向渗透僵局与新风向(2 / 2)
时间悄然滑入1972年的夏季,维多利亚港上空弥漫着湿热的海风,而香港电子市场的价格战,却如同陷入泥沼的巨兽,在嘶吼中逐渐显露出疲态。
数月来,“太平洋科技”及其背后资本不计成本的补贴,如同一台疯狂燃烧钞票的机器。起初,这架机器动力十足,意图一举碾碎“振华”。然而,“振华”展现出的韧性远超预期——舆论的巧劲、北方的秘密订单、地产根基的反哺,以及那诡异难明的“反向渗透”,如同一层层无形的缓冲垫,将致命的冲击力不断化解、吸收。
持续的巨额亏损,开始让参与此事的资本联盟成员感到肉痛和不安。财务报告上触目惊心的红色数字,以及香港市场迟迟无法彻底垄断的现状,引发了联盟内部的分歧。一些较为谨慎的合伙人开始质疑温特激进策略的性价比,认为为了清除一个“振华”而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尤其是在欧洲本土业务也面临其他挑战的时候。
一封来自罗斯戴尔家族总部的质询电报,摆在了温特的桌上。措辞虽然依旧保持着表面的礼貌,但其中蕴含的不满与催促之意,清晰可辨。总部要求他重新评估香港局势,并“尽快找到一个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温特身上的压力骤增,他不能再无限期地挥霍家族的金钱,必须拿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与此同时,市场本身也开始产生排异反应。下游的厂商和代理商们,在经历了最初低价狂欢后,逐渐尝到了苦果。“太平洋科技”为了维持低价,产品质量和供货稳定性开始出现波动,售后服务也跟不上。相比之下,一直坚守品质和技术路线的“振华”,虽然在价格上不占优势,但其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尤其是高端定制板卡的卓越性能,给合作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些注重长期合作和产品口碑的厂商,开始悄悄地将部分订单回流到“振华”。他们意识到,一个健康、多元的供应链,远比依赖一个试图垄断市场后必然提价的巨鳄要可靠得多。虽然这些回流订单的数量尚不足以扭转整体战局,但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振华”凭借其技术和信誉构筑的护城河,开始在恶劣环境中显现价值。
而另一股更加强劲的“风”,则通过何先生这条隐秘渠道吹来。在一次例行的信息交换中,何先生看似不经意地提及:“北面的朋友,对‘振华’在此次风波中的表现,颇为赞许。认为你们顶住了压力,守住了技术底线,供货也稳定可靠。他们很欣赏这种‘硬骨头’精神。”
何先生没有明说,但廖奎和萧亚轩都听懂了其中的深意。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扬,更是一种明确的认可和信号。这意味着,他们之前“暗度陈仓”的合作得到了高度肯定,未来很可能会有更深入、更广泛的技术合作机会,甚至可能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战略支持。这股来自北方的“新风”,为他们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更加广阔的战略想象空间。
夜幕再次降临,维港两岸灯火璀璨。湾仔唐楼的天台上,廖奎、萧亚轩和谢亦菲并肩而立,感受着夏季晚风带来的些许凉意。脚下的城市依旧喧嚣,但萦绕在他们心头数月的沉重压力,似乎随着这风消散了不少。
经历了裁员阵痛、现金流危机、黑暗威胁、舆论博弈、隐秘输血、反向渗透……他们一次次在悬崖边徘徊,又一次次凭借智慧、韧性、底牌和一点点运气,稳住了阵脚。
萧亚轩梳理着近期市场的微妙变化和财务数据的改善。谢亦菲分享着法律层面构建的防御体系日益稳固。廖奎则感受着体内愈发凝练的气感,以及家庭成员间那无形却坚实的纽带。
廖奎的目光从繁星点点的夜空,投向下方中环那些依旧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其中一扇窗户后,或许正坐着焦头烂额的亚历山大·温特。他的眼神锐利如鹰,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打破了夜的宁静:
“绞索,松了。”
他顿了顿,一股隐忍已久、蓄势待发的锋芒骤然显现:
“接下来,该我们出手了。”
这句话,如同一声号令,清晰地标志着故事的篇章正式翻过。持续了数月之久的战略防御阶段,宣告结束。从这一刻起,积蓄了足够力量和势能的“振华”与廖奎一家,将不再满足于被动应对,而是要主动亮剑,将战场引向对手的腹地,吹响反攻的号角。维港的夜风,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山雨欲来的凛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