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另辟蹊径(2 / 2)
“生物?植物?廖先生,我们是搞电子工程的,不是搞生物炼金术的!”
“这根本是玄学!完全不科学!”一个年轻气盛的工程师忍不住直接喊了出来,脸上写满了荒谬感。
大部分工程师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甚至抵触的表情。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听起来就像是中世纪巫术或者街头骗子的呓语,与他们所接受的严谨科学教育格格不入。
然而,坐在主位的张工,却没有立刻反驳。他怔怔地看着白板上那个简单的蕨类植物图示,眼神中闪过一丝恍惚,仿佛被勾起了某些尘封的记忆。
他想起了六十年代在内地某三线厂时的经历。那时条件极其艰苦,缺乏进口的精密仪器和高级化学试剂。为了解决一个关键部件的表面处理问题,几位老技术员就是靠着土办法,利用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汁液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一种替代进口抛光液的配方,虽然效率不高,但确实解决了生产的燃眉之急。他还想起了更早时候听说过的一些“土法科研”案例,在极端封锁和困难的条件下,人们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从大自然中寻找看似不可能的解决方案。
那些被主流科学界视为“土”、“笨”甚至“迷信”的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确实发挥过作用。张工的眉头紧紧皱起,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理智告诉他,廖奎的提议听起来荒诞不经;但经验和某种直觉又让他无法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传统路径已然山穷水尽的时候。
就在会议室里质疑声占据上风时,萧亚轩与谢亦菲对视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与支持。
萧亚轩轻轻敲了敲桌面,清脆的声音让嘈杂的议论暂时平息。她站起身,目光平静而坚定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工程师,最后落在廖奎身上。
“我明白大家的疑虑。”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是的,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大胆,甚至有些……超前。但是,”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只知道跟在别人后面,沿着别人划定的道路追赶,我们‘振华’,我们香港本土的企业,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被人卡住脖子的命运?”
她走到廖奎身边,与他并肩而立,面对着所有质疑的目光:“香港精神,是务实拼搏,但更是敢为人先!如果只知跟风,永无出头之日!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寻常的技术难题,而是近乎绝望的封锁。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我认为,廖先生提出的这个方向,虽然前路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至少,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提供了一种跳出困局的可能性。我支持投入资源,进行小范围的探索和验证。”
谢亦菲也适时开口,她的声音温婉却同样有力:“从法律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小范围的先行探索,控制好投入成本,即便失败,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但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萧亚轩和谢亦菲的表态,尤其是萧亚轩那句“香港企业若只知跟风,永无出头之日”,像一记重锤,敲在了一些老派工程师的心上,也点燃了少数年轻技术人员眼中不甘平庸的火花。
廖奎看着支持他的两位伴侣,微微颔首。他再次转身,面向白板,在那个蕨类植物图示旁边,用遒劲有力的笔触,写下了十个大字:
“以自然之道,补工艺之短。”
笔锋沉稳,力透板面,仿佛蕴含着某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张工死死盯着那十个字,又看了看那个简单的图示,脑海中“土法科研”的记忆与眼前绝境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缓缓站起身,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清晰:
“萧董,廖先生……我,同意进行探索性研究。或许……这真的是条路子。”
会议室内,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但主导的方向,已经悄然改变。一条充满未知、看似荒谬,却可能蕴藏着颠覆性力量的蹊径,在绝望的困局中,被艰难地开辟出来。而只有廖奎、萧亚轩和谢亦菲三人心中清楚,这“特殊资源”和“自然之道”的背后,真正倚仗的,是那片桃源仙境中,那眼功效神奇的灵泉,以及他们自身不断成长、试图窥探世界本质的力量。白板上那简单的图示和十个大字,悄然埋下了通往一个全新领域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