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29章 港府调查舆论反精准狙击

第529章 港府调查舆论反精准狙击(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次调查,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预示着围绕“振华”的斗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商业和法律层面,开始渗入更复杂、更危险的地缘政治因素。对手不仅想从市场上消灭他们,更试图从政治上将他们污名化,甚至借助官方力量将他们扼杀。

“我们必须更加小心,”萧亚轩总结道,目光扫过廖奎和谢亦菲,“所有技术资料的表述要更谨慎,研发团队的背景信息要严格管理。同时,要加快我们自己的步伐了。”

压力之下,隐藏的脉络逐渐清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庞大网络,商业、政治、乃至国家层面的角力交织其中。振华电子这艘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航行,必须更加警惕水下的暗礁与漩涡。而“自主”二字,既是他们追求的旗帜,也可能成为招致风暴的标靶。

港府调查的阴云尚未散去,振华电子内部却已迅速行动起来。萧亚轩深知,在舆论场上被动挨打只会让处境更加艰难,必须主动出击,争夺话语权。她一方面通过何先生、向太等人的渠道,与几位交好的本地华资财团核心人物进行了非正式沟通,透露了振华面临的“不正当竞争”与“非商业因素干扰”,赢得了部分理解与隐性支持;另一方面,她精心策划了一场舆论反击。

三日后,振华电子在北角总部的一间会议厅内,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规格颇高的新闻发布会。受邀前来的,主要是几家与振华关系良好,或素以关注香港工业发展着称的华文媒体记者。

萧亚轩身着一套剪裁利落的白色西装套裙,站在布置简洁的发布台前,身后巨大的幕布上投影着经过处理、隐去最关键参数的“振华一号”芯片设计框图,以及一张张研发团队在实验室挑灯夜战、专注讨论的工作合影。她没有哭诉遭遇,也没有直接抨击对手,而是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向在场所有人展示振华的成果与抱负。

“各位媒体朋友,”萧亚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今天请大家来,并非要回应任何不实的指控或恶意揣测。真理越辩越明,我们相信法律的公正,也相信市场的选择。今天,我们只想向大家展示,一群扎根香港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过去数百个日夜里,默默耕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她指向身后的设计图,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豪:“这是我们‘振华一号’芯片的自主架构设计图。或许它还不够完美,距离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它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电路模块,都凝聚着我们香港本土研发人员的心血与智慧!”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凝神倾听的记者,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长久以来,外界总有一种论调,认为香港只能做代工,搞不了高端研发,出不了核心技术。我们今天站在这里,就是要用事实告诉大家——香港人,不只能做代工!我们同样有能力、有决心,在代表着未来工业皇冠的半导体领域,发出我们香港自己的声音!”

她展示了新材料实验室取得的突破性数据(隐去灵泉关键信息),强调了持续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并首次公开提及了团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关键工艺难题的若干事例。整场发布会,基调积极向上,聚焦于“技术自强”与“香港精神”,巧妙地规避了敏感的调查话题,将振华塑造成一个在逆境中坚持自主创新、追逐产业升级梦想的悲壮英雄形象。

效果立竿见影。

次日,与振华素来交好的《华商日报》,在头版和二版用大幅版面刊登了资深记者梁文浩撰写的长篇专题报道——《香江芯火:振华电子的自主之路》。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详细记述了振华团队从零开始,筚路蓝缕,攻克技术难关的历程,配发了多张极具冲击力的研发团队工作照和“振华一号”设计图局部。文章将振华目前遭遇的商业围剿和莫名调查,置于香港工业亟需转型升级、摆脱低端代工命运的大背景下,写道:

“……当资本的绞索套向这株艰难破土的嫩芽,当质疑的目光投向这群试图为香江点燃科技之火的探路者,我们不禁要问:香港工业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是继续仰人鼻息,在产业链底端挣扎求存,还是勇于攀登,哪怕前路荆棘遍布,也要争那一份技术上的自主与尊严?”

文章引发了香港市民,尤其是知识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共鸣与热议。茶餐厅里,写字楼中,不少人都在讨论着“振华”和那枚承载着希望的“香江芯”。一种对本土技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情绪悄然蔓延。《华商日报》当天的销量骤增,加印了两次仍被抢购一空。

这篇报道成功地扭转了舆论风向,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振华为何被调查”转移到了“香港为何不能有自己的芯片”这一更具普遍性的议题上,巧妙淡化了调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为振博得了不少同情分。

而在报道的结尾处,梁文浩引用了一段据称是来自振华核心决策层(未直接点名廖奎)的论述:

“据悉,振华电子内部坚信‘基础研究是立足之本’。其核心决策者曾多次强调,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积累,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所谓的繁荣不过是沙上筑塔,随时可能倾覆。唯有将‘技术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企业乃至一个地区,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竞争中真正立足。”

“技术主权”这四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普通读者看来是振华坚持创新的体现,但在少数有心人——比如一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亚历山大·温特,以及港府政治部某些官员——眼中,却显得格外刺眼。这个词所蕴含的强烈自主意识和战略意图,远超出一家普通商业公司的范畴,隐隐触及了更深层次的敏感领域。

温特坐在他能够俯瞰维多利亚港的办公室里,放下手中的《华商日报》,嘴角泛起一丝冰冷的笑意。

“技术主权……廖月生,萧亚轩,你们果然所图非小。”他低声自语,“这场游戏,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舆论的反击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技术主权”这一概念的抛出,也如同一声警钟,提醒着廖奎和萧亚轩,他们行走的这条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他们点燃的“香江芯火”,既照亮了前路,也必然引来更多隐藏在暗处的注视与阻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