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材料应用与联合国风云(1 / 2)
1973年的春天,是在一片不安的低气压中到来的。中东局势的持续紧张,让全球石油危机的阴影悄然笼罩,西方工业国家的能源与原材料成本开始悄然攀升,这为寻找替代路径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和想象空间。与此同时,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发的热议,也让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在少数精英圈层中萌芽。
在这宏观世界的微妙变动中,系统空间三角区内,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加速。
被命名为“青禾”的项目,在经历了无数次令人沮丧的失败、调整和再尝试后,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在临时搭建、利用空间能量维持恒定环境的“生物实验室”内,一片经过特殊诱导、叶脉银灰色光泽愈发明显的“铜脉蕨”叶片,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一个特制的装置上。
装置下方,是一片覆盖着精密金属掩模的硅基板。掩模上,蚀刻着宽度仅为5微米的蜿蜒沟槽图案。张工,这位曾经对“生物路线”嗤之以鼻的资深工程师,此刻却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操作过程,他额头渗出的细密汗珠,在空间柔和的光线下微微反光。
谢亦菲主导着这次关键实验。她用一个超微量的喷雾装置,将含有硝酸银离子的特殊营养液,极其均匀地喷洒在那片蕨类叶片背面的特定脉络上。所有人都紧张地注视着。
奇迹在微观世界中发生。
在灵泉能量场和特定营养液的共同作用下,蕨类叶脉仿佛被赋予了“意志”,那些被吸附的银离子,并非随机沉积,而是沿着叶脉的天然导向,并通过叶片组织与下方掩模沟槽的某种未知相互作用,精准地“引导”至基板的沟槽之中!
过程缓慢而持续。在超高倍率电子显微镜的监控下,可以清晰地看到,银离子在沟槽内还原、聚集,最终形成一条连续、均匀、宽度稳定在5微米的金属银线!线条完美复刻了掩模上的图案!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一名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低呼,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张工一把抓过打印出来的显微图像,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他看着那清晰无比的微米级银线图案,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狂喜,之前所有的怀疑和保守,在这一刻化为了对未知科技领域的无限敬畏与憧憬。
“生物制程……这不再是概念,这是工艺!是实实在在的工艺突破!”他喃喃自语,随即猛地抬头,目光炽热地看向廖奎和萧亚轩,“廖先生,萧董!我请求,正式成立‘青禾’项目组,保密等级定为最高!所有参与人员签署终身保密协议,研究成果严格隔离!”
无需多言,廖奎和萧亚轩立刻同意。曾经的不可能被打破,一条通往未来的全新赛道,在他们脚下露出了微光。
初步的性能测试带来了更多的惊喜。这种通过生物方式“生长”出来的银线,其导电性竟然比同期采用传统化学蚀刻方法制作的同规格线路,要优异百分之十左右!这很可能是由于其内部更致密、更少缺陷的微观结构所致。
然而,新的难关也随之浮现。
团队很快发现,这种生物“打印”出的银线,与基板之间的附着力非常不理想。轻微的物理刮擦或应力就可能导致线路脱落或断裂,这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优化附着力的工艺,成为了“青禾”项目组亟待攻克的下一个技术堡垒。
更深处,一个隐忧被记录在绝密实验日志中:这些性能卓越的银线,一旦被移出系统空间,离开灵泉能量的持续滋养环境,其优异的导电性能会随着时间推移缓慢衰退,虽然速度不快,但趋势明确。这再次印证了,这种超越时代的生物制程,其核心依然与那片神秘的桃源仙境紧密绑定,无法轻易脱离。
尽管如此,“青禾”的这次突破,意义依然非凡。它不仅仅是在微米尺度上“画”出了一条线,更是在旧有工业体系的铜墙铁壁上,凿开了一道闪烁着生命与未知光芒的缝隙。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且布满荆棘,但希望之光,已切实地照亮了前路。张工和他的团队,如今已不再是无奈的追赶者,而是满怀激情与使命感的拓荒人,投身于这条充满奇迹与挑战的“青禾”之路。
1973年的春夏之交,香港上空弥漫的不仅仅是湿热的空气,更有一股浓重的金融硝烟味。此前如火如荼的港股狂潮在达到顶峰后,如同被戳破的气球,恒生指数从1774点的历史高位勐烈下挫,市场一片哀鸿。许多在热潮中过度扩张、依赖资本市场输血的企业瞬间陷入困境,资金链紧绷,内部人心惶惶,人才动荡加剧。
在这片混乱中,萧亚轩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对手的弱点,往往隐藏在风暴最勐烈的地方。
一家位于中环边缘、门面低调的私人俱乐部包间内,灯光柔和,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萧亚轩独自坐在沙发上,平静地等待着。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着西装、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甘和挣扎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正是“太平洋科技”负责亚太区供应链与渠道管理的副总监,姓赵。
“赵总监,请坐。”萧亚轩起身,礼貌地招呼,语气平和,没有半分胜利者的姿态。
赵总监有些局促地坐下,目光有些游离。他原本是“太平洋科技”高薪挖来的干将,寄望于公司上市后期权变现实现财务自由,但港股的暴跌让他手中的期权价值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公司在罗斯戴尔家族战略中可能被当作弃子的前景,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悲观。
“萧董,久仰。”赵总监的声音有些干涩。
萧亚轩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如同朋友般聊起了当前的市场环境,分析了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实体制造业在浪潮退去后的真正价值。她的话语中,没有对“太平洋科技”的贬低,反而带着一种对同行遭遇的理解。
然后,她话锋一转,谈到了“振华”。她没有夸耀振华目前的技术突破,而是清晰地描绘了公司实行的、与公司长期价值绑定的股权激励计划,以及振华致力于打造属于华人自己的高端科技品牌的愿景和使命感。
“赵总监,我知道‘太平洋科技’能给您很高的薪水,甚至承诺过期权。”萧亚轩的目光真诚而富有感染力,“但财富如果建立在沙滩上,潮水退去,终将一场空。在振华,我们或许给不出当下最高的现金报酬,但我们愿意与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伙伴共享未来的成长。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一家赚钱的公司,更是一家能留下名字、能代表华人技术尊严的企业。”
她没有提出具体的收买价格,而是用“长远前景”和“使命感”这些更触及灵魂的东西,精准地击中了赵总监在财务受挫后,对事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层困惑与渴望。
赵总监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他内心的天平在剧烈摇摆。最终,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萧董,我明白您的意思。‘太平洋科技’……已经不是当初承诺的样子了。总部因为港股亏损,已经大幅削减了亚太区的预算和推广费用。”
他压低了声音,透露了一个关键情报:“但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压力,他们正在筹划在夏季,对你们的线下销售渠道,发动最后一轮大规模补贴战,目标是彻底拖垮你们的现金流。这是总部在预算削减前的最后指令。”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凝重,透露了一个更值得玩味的信息:“而且,我听总部那边的朋友隐约提起,罗斯戴尔方面对‘太平洋科技’持续的亏损和与‘振华’的纠缠已经越来越不耐烦……他们似乎认为目前的‘商业手段’成本过高,可能……正在寻找‘成本更低’的解决方式。”
“成本更低的解决方式”——这句话如同阴风,让包间内的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度。萧亚轩立刻明白,这指的绝不再是商业竞争,而是更黑暗、更直接的手段。
“我手下有几个跟我多年的兄弟,也对公司前景不看好。”赵总监最终表态,“如果萧董不嫌弃,我们愿意过来,跟着振华,跟着您,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