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津门暗流与北戴河决议(2 / 2)
津门之地,海风依旧,但平静的港口之下,暗流已然开始加速涌动。一场围绕着一台二手光刻机的无声较量,即将在这渤海之滨悄然展开。而他,廖月生,正是这场较力的核心。
五月的最后几天,天津港区那间临时被清空、戒备森严的仓库周围,时间仿佛被拉长。廖奎(廖月生)与高飞等人驻扎在附近一个由部队提供的简易住处,每日除了反复推演卸货、转运的细节,便是沉默的等待。海风依旧,但空气中那份无形的压力日益沉重,仿佛暴风雨前的低气压,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廖奎深知,那台尚在远洋漂泊的二手光刻机,已不仅仅是一件货物,更是一个触及国家敏感神经的符号。它的到来,必将搅动风云,而最终是福是祸,取决于更高层面的博弈与决断。
五月三十日,清晨。一辆风尘仆仆的吉普车驶入驻地,老周从车上跳下,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但那双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兴奋与肃穆的光芒。他没有片刻停歇,径直走向廖奎的房间,高飞紧随其后,并示意守卫人员远离。
房间内,只有廖奎、老周和高飞三人。老周甚至没顾得上喝口水,便压低了声音,开门见山:
“廖先生,我刚从北京回来,带来了上面的消息。”他的语气带着一种经过刻意压制,但仍能听出的郑重,“前几天,在北戴河,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专门就你提出的……‘礼物’以及后续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廖奎心神一凛,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到了。他屏息凝神,静待下文。高飞也目光灼灼地看向老周。
“会议有了初步结论。”老周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首先,原则同意你之前非正式提及的‘以矿换机’思路。国家不能白白接受你的馈赠,也不能让你个人承担所有成本和风险。具体以何种矿产资源、何种形式进行补偿,将由外贸部和相关工业部门后续与你详细洽谈。”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表明对方并非简单地接受“捐赠”,而是以一种相对平等、注重长远合作的态度来处理此事。
“其次,”老周继续道,“为确保此事顺利推进,并最大化利用这次机会,上面决定,成立一个跨部门的‘特别工作小组’。”他报出了几个部委的名称,包括主管核工业和尖端科技的二机部、主管电子工业的四机部、负责对外贸易和谈判的外贸部,以及军方的相关人员。“这个小组将全权负责光刻机抵达后的接收、安全运输、安置调试,以及后续以此为基础的技术消化、吸收和研发组织工作。所有环节,优先保障,一路绿灯。”
廖奎心中一定。成立跨部门特别工作小组,意味着此事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资源的调配和行动的协调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力度。这远比他一个人单打独斗要高效得多。
“最后,也是对你个人的,”老周的目光落在廖奎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与最终的认可,“经过讨论,并结合你的资料(指廖奎早期在第七农场作为畜牧科技术员,以及后来在珍宝岛反击战中作为战地医生救治众多伤员,最终因炮火覆盖被追认为烈士的过往),组织上对你‘爱国港商’的身份予以认定。国家感谢你心系桑梓、报效祖国的赤诚,也理解你过往的……特殊经历。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你将获得必要的保护与合作便利。”
这番话,意味深长。“爱国港商”的认定,是对他当前身份和行为的肯定;而提及他那份“被牺牲”的过往档案(第七农场技术员、战地医生、烈士),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暗示:组织上了解他的根底,也接受了他“死而复生”并以“廖月生”之名回归的既成事实,并基于他曾经的贡献和当下的诚意,给予了信任。
房间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窗外传来远处港区的隐约汽笛声。
廖奎缓缓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些。他知道,这“北戴河决议”虽然只是“初步结论”,但已然为他的内地之行,彻底定了性。他从一个需要被观察、被试探的“技术考察者”,正式升级为了一个与国家战略项目紧密捆绑的“合作者”。这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也意味着更深的责任与约束。
“我明白了。”廖奎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承诺的分量,“请组织放心,廖月生必定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老周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缓和:“好!廖先生,有你这句话就好!特别工作小组的先遣人员很快就会到位,他们会与你对接具体细节。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那份‘礼物’平安、顺利地抵达它的新家。”
津门暗流,因这来自北戴河的决议,终于有了明确的流向。廖奎的归途,在经历了羊城温差、上海晨曦、京城夜话、鞍钢炉火的铺垫后,于这渤海之滨,正式驶入了一条更深邃、也更波澜壮阔的航道。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