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林墨的“压力测试”(2 / 2)
她站在一张拍摄于几十年前,一群学生围在简陋的实验设备前,眼神专注而充满渴望的老照片前,内心深处的某个“共鸣模块”被触动了。那种对知识最纯粹的追求,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征服欲,穿越了时间的协议壁垒,与她此刻的心境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就在这时,一个温和而略带沧桑的声音在她身边响起:“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我校物理系第一批研究生自主搭建光谱分析仪的瞬间。那时候,资源匮乏,但眼里的光,比现在最先进的仪器还要亮。”
封瑶转头,看到一位穿着整洁旧中山装、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微笑着看着她。他胸前别着校史馆志愿讲解员的胸牌,眼神温和而睿智。
“那种光,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正在编译未来的‘底层代码’吧。”封瑶下意识地用上了自己内心的比喻系统。
老者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更深的欣赏:“很独特的比喻。年轻人,你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历史数据,而是数据背后的‘驱动精神’。”
封瑶心中一动,意识到这位老者可能是一个未曾预料到的“高价值信息节点”。她谦逊地回应:“我只是感觉,时代的‘编译器’在变,但有些核心的‘情感算法’——比如求知、探索、坚韧——应该是跨版本兼容的。”
老者赞许地点点头,如同确认了一个成功的“握手协议”:“说得很好。我是这里的志愿讲解员,姓陈。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带你看看几个不那么起眼,却可能蕴含着更丰富‘情感算法’的角落。”
“非常感谢您,陈老师!”封瑶立刻回应,这无疑是林墨教授任务的一个意外“性能加速器”。
在陈老师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封瑶接触到了更多鲜活的历史碎片:建国初期学子们在昏黄灯光下刻苦攻读的笔记边缘绘制的理想蓝图、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记录、甚至还有一段关于校园最初那批香樟树由学子们亲手栽种并守护的往事……这些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陈述,而是一段段充满了温度、梦想与坚持的“情感数据流”。
当她最终离开校史馆时,夕阳已将天边染成暖橙色。她的“缓存区”里不再是具体的符号,而是充盈着一种饱满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张力——那种属于青春的、跨越时代的、关于成长、求知与守护的共通旋律。
她站在晚风中,闭上眼睛,尝试运行初步的“情感编译”。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鲜活,如何在一个产品中交汇?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一种精神的承载体?一个能引发当代学子情感共鸣的“媒介”?
一个极其模糊的“算法雏形”开始在她的意识底层生成。它似乎与“成长”、“记忆”、“时光”的具象化有关,但具体的“视觉语法”还远未清晰。
她打开手机,看到徐卓远在半小时前发来的信息:【数据采集进程是否完成?系统监测到校内温度指数下降,建议启动保暖子进程。另,已初步构建基于公开文学作品及影音资料的“历史青春情感关键词”索引,如需调用,随时发送请求。】
看着这条信息,封瑶感觉一整日高强度“数据采集”带来的轻微“系统负载”都被一股暖流中和了。她回复:【数据采集阶段性完成。获取大量高价值非结构化情感数据。初步算法构想开始生成,但编译度低于1%。保暖子进程已启动。你的关键词索引暂存,待我需要进行数据交叉验证时调用。】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依赖:【今天接收的信息流密度较高,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本地处理。晚些时候再建立连接。】
徐卓远的回复几乎秒到,内容却让封瑶微微一愣:【理解。进行深度处理时,建议保证能量补充。根据你的历史偏好数据及当前气温,已计算最优方案:南区三食堂窗口7的热饮(红豆椰奶,甜度预设为你的常用参数)与能量补充包(肉松面包)组合,预计3分28秒后由我的代理进程(可识别Id:徐卓远)送达你的当前坐标附近。此为低交互度补给任务,不会干扰你的核心进程运行。是否授权执行?】
他……他甚至计算好了时间,预判了她会停留思考,并且体贴地选择了“低交互度”模式,以免打扰她。
封瑶看着手机屏幕上那条无比理性又无比周到的“补给提案”,心底最柔软的“I\/o接口”仿佛被精准地触动了。她抬起头,望向徐卓远可能到来的方向,夕阳的余晖落在她清澈的眼底,映出一片暖意。
【协议响应:授权执行。感谢你的……资源调度。】她回复道,感觉那个关于“情感协议”的编译进程,似乎因为这份独特的“支持”,又向前推进了微不足道,却坚实的一小步。
新的数据,新的人物,新的挑战,以及那份始终稳定运行的、来自徐卓远的“底层支持”,都在推动着她这个“重生系统”,向着更广阔、更复杂的未知领域,稳健地展开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