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县试答卷(2 / 2)
当然,除了这些离谱的答卷外,正常的试卷不是没有。
可一群初学者的答卷,在李斌这个新科二甲的眼里,可堪入目的,那也着实是不多。
李斌从来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他能自己学得不错,却很难教授他人。
哪怕明知道,自己不该对这些考生有太高的要求。可当卷子送到面前时,李斌还是会不自觉地提高判卷的标准。
若真要李斌来判,今年宛平县试,绝对要出洋相。
“知县老爷息怒,下吏斗胆请老爷斧正一下这份卷子。此卷,下吏觉得有些意思。”
见李斌被气得就差摔朱笔了,一旁堂下批卷的礼房书办连忙起身,送上一份他认为不错的卷子,给李斌“洗洗眼睛”。
作为县试主考,李斌的权柄还是太重了。
若是李斌被搞得情绪上头,内心带上了偏见。
使得本次县试,罢录太多,他们礼房首当其冲的要倒霉。为了避免未来的麻烦,“哄”好李斌,就很重要了。
接过礼房送来的卷子,李斌瞥过眼去。只见其卷面字迹方正,破题写道:
【不忍人之心,非妇人之仁,乃见孺子入井而怵惕之心也;不忍人之政,非姑息之政,乃以怵惕之心行保民之政也。】
“嗯?是有点意思哈!”
这个破题,点出了“不忍”的本质是恻隐,又区分了仁心与滥慈,立意上,比之前李斌见到的那些高明了许多。
再看承题:
【先王之政,非独刑赏也。禹疏九河,非忍水患;汤放桀,非忍独夫。盖见生民疾苦而心不忍,故有疏导之政、放伐之举。】
“其承题也很是扎实,引禹汤典故,紧扣‘仁心发政’。就是起讲处,讲得白了些,不然可为上上。”
听着身边礼房书吏的评价,李斌继续往下看着:
【今卢沟河治水,巡河老人以身护埽,非忍浪击之痛,乃不忍田亩荒芜;李大人协闸分灌,非忍远田枯槁,乃不忍全局崩坏。此皆‘心发于内,政形于外’之证也。】
看到这话,李斌不禁坐直了身子。
县试第一场,可不是考策论。
能有一个引援时事的,就已属不易了,现在竟然又冒出来了一个?!
要知道,卢沟河,和京师宛平县中间,还是有不少距离的。
而这些备考科举的考生,又多是所谓“闭门苦读”之辈。
不是李斌有意臆测,而是这些人里,恐怕大半都不知道,最近卢沟河上,发生了治河、清河一事。
又逢这考生,作答也不错。岂能不引起李斌的好感:
“讲得白了些不要紧,科举取士,本身就不是选那只会吟诗作赋之辈。甚至在本官看来,亦不能选那闭门苦读的‘掉书袋’。”
“能知卢沟治水,能从治水见仁心、分灌见仁政,说明他眼里是有东西的。”
李斌此言,基本算是给这张卷子定了调。
县案首,或许不一定。
但当亲民堂的大门开启时,这份卷子的答主,便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了。剩下四场,没了考试的必要,直接准备来年顺天府试就行。
“知县老爷说得是,国朝取士,还是得选那保境安民之能人。”
摸出了李斌的喜好后,只见那礼房书办眼珠滴溜溜地转动着。在接回李斌递来答卷的同时,再次提议:
“老爷,我这还有份不错的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