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点评收徒(2 / 2)
但青衣棉布,总是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与周遭学子一比,他的青衫有些泛白。明显是浆洗、沉淀后,布料开始褪色才呈现出的效果。
“‘不忍见百姓跪于道旁’,是你写的吧?文章写得很好,你也是在场所有学子里,唯一一个能写出如此细节的人,着实叫本官记忆深刻啊。”
“这是你文章中,最让本官青眼的地方,同样也是你最大的不足。起讲太白,引据典故不多,往后入了县学,还需多多用心。”
“若是县学的书籍不够多、不够全,你可以随时来找本官寻补。”
纵然是面对自己最青睐的学子,李斌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
与他先前的人一样,李斌只是简单点评了几句后,便越过于慧,再次找向下一个目标。
除了在说出那句“唯一一个能写出如此细节”时,让于慧被所有学子都瞩目了片刻外。
随着李斌的脚步挪向下一个学子,小透明般的于慧很快就被人抛之脑后。
就连包珊,此时也只是隐隐觉得这于慧好似在哪见过,但却完全没有细究的心思。
在县案首、赐笔墨、赐专属考号的三重殊荣刺激下,包珊正以一种迷弟追星般的目光紧追着李斌的动作。
看他如何宽仁地接待每一个学子、看他如何孜孜不倦地教诲每一个人...
所有人性的光辉,仿佛都照耀在了李斌的身上。
以至于让包珊包少爷,都有些患得患失了起来。
他本想回家后,告诉家父,重新备些更多、更贵重的礼给李斌送去。他觉得就自家送的那点燕窝、苏绣,根本不足以和李斌的回礼相匹配。
但又担心,自家送的礼贵重了,会不会坏了李大人清誉...
别看包珊这种富家子弟,好似衣食无忧。但这群人,在李斌眼里,反而最好忽悠。
正因为他们物质条件充沛,平时也难以经历多少社会险恶。外加家中还有个“擎天玉柱”一般的伟岸长辈顶在前方,吸引目光。
两相对比之下,这群富家子弟,往往是最渴求认同、渴求关注的一群人。
现在,自己点了对方的案首,便是给予了对方价值认同;特意寻出他曾经用过的笔墨,更是显得自己无比关注对方的前途与未来。
补充的那句“子承父继”,又暗暗表达了李斌认可其未来前途光明的肯定。
这一番心理攻势打下来,何愁拿捏不住这个新科案首?
而李斌之所以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利益、情谊的捆绑!
通过这些小的,绑住他们背后那些老的!
当李斌逐一点评完每一个学子的文章后,李斌点了包括包珊在内,六个人的名字,示意他们留下,而其他人可以先行离去了。
待到其他学子离开,李斌开门见山:
“本官知道你们几个,出身都不错。想必是瞧不上县学的教授水平吧?可都找好了师傅?”
“若是没有,本官有意让你们来衙门做一段时间的事。今年,诸事有些不顺,衙门里的庶务比较多,而你们呢,又最是缺乏实践的经历。”
“作为回报,散衙以后,本官可以指点指点你们的文章,或有助益。”
“若是找好了师傅也无妨,得空了可以来衙门寻本官,体验体验世情百态。也当是你们,提前观政、提前体验一把中进士的感觉了。”
“当然,本官这县衙,可比不得六部、法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