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形势大好(2 / 2)
在这嘉靖才经历了北直隶四府,那来自皇亲之“背刺”的档口。嘉靖可不会反对这种,起码在明面上,绝不是针对亲戚们的行动...
甚至在嘉靖的手里就捏着不少王府不能公之于众的把柄时,那些府中私开黑窑之人,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补交税款。
这税款不交,煤窑没了事小。
万一让小皇帝记恨在心,回头给你翻旧账,事大啊!
在这种堪称“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李斌一边“吃拿卡要”,一边通过“吃拿卡要”控制着西山新窑增设的速度。
避免过于猛烈的新产品供给,对原本的京师经济结构产生破坏性冲击。
同时,煤业公所融资额增加。亦让李斌节约出了大量的钱财,这笔钱,被李斌投入到了新的行业:陶器!
蜂窝煤最好的搭配,便是蜂窝煤炉。
以大明嘉靖年的社会产出,制炉的最佳材料便是夹砂陶。而这蜂窝煤炉,被李斌命名为了暖炉,新设之暖炉厂,应运而生。
所需物料,如陶土,在北方的黄土层中非常常见;河砂,对时常需要疏通水道的卢沟河、通惠河来说,亦是几乎无本的买卖。
李斌核算过这夹砂陶煤炉的成本:
原料几乎不要钱,西山上的黄土随便挖、卢沟河里的河沙随便采。真正的成本,反而在人力上,而这人工费平摊到单个煤炉上,撑死一文、两文。
然后是制炉陶工的工费,就是用传统的单人完成全部工序,且不用模具,一天做一炉,那成本也不过三十文上下。
若是用了模具,批量、流水线生产,这一成本能骤降至十文左右。
再加上运输,单一煤炉的总计成本不过十五文。
而李斌的定价,则是五十五文。
利润率高达70%以上,偏偏这售价,还只相当于普通京师百姓一天半的收入。可谓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平价产品。
而这种能切实改善民生的必需品,京师市场是极其庞大的。
算上新入籍的流民,如今的京师内外,总人口数已经突破了八十万。庞大的市场,外加简单的工艺,让不少家庭作坊、小陶铺都参与了进来,大量招工。
剩下的几万流民,被迅速瓜分殆尽。
便是有不少妇孺儿童,并未取得明确的工作单位。但他们也可以在丈夫去西山上工时,跟去采挖陶土,并转卖城中陶铺。
甚至因暖炉的火爆带来的京中陶土需求大增,还催生了些许专门下乡收购陶土的行脚商人。
与此同时,随着京师人口增加,粮食需求亦在上升。由于去年卢沟河,或者叫京杭运河北段西线刚刚浚通,航行效率更高的缘故。
卢沟河码头边的粮船,肉眼可见的增多,卢沟河市集也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至于玉河乡的乡民,李斌批量迁出了两批:
一部分分配至京师外城七坊居住,并于暖炉厂做工;一部分留在原籍,或于西山操持就业,或于门头沟制煤;最后一部分,则迁入万全乡,充实卢沟河码头因粮运上升,所需的力工、行脚缺口。
本就因掌握着乡中最多资源的大户枭首,而无力反抗、生乱的玉河乡民。再被李斌这么一分为三的打散以后,就更是无力反抗那西山上日益增多的“生面孔”。
形势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