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以贪治明 > 第324章 问题的本质与反驳

第324章 问题的本质与反驳(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贤侄,可否再讲得具体些?”

王阳明沉住气,再次追问道。

“自然,以宁波卫为例。其下五所,旗军共计一千一百七十六人,屯军、运粮军余三千二百三十七人。”

“其军余俱出自本府贴户,不占军屯。该卫有屯田十二顷,年产粮三千五百石。正军月俸一石,年总计一万四千一百一十二石,加上屯田所出,合计一万七千六百一十二石。”

“以一户人家,年耗米一十五石计,这一数字看似无误。但即便是,晚生不看宁波卫逐月送到清军厅的冰敬、炭敬。这一数字,都太巧了...”

“屯田所出与俸粮合计,刚好满足这一千余户旗军吃用。但凡多一户旗军,便会饿死。阳明公久历实务,当知这粮储一事,决计是患寡不患多的,从未有卡得分毫不差之理。凡有此精准之数,多半都是人为捏造。”

“至于屯田,宁波卫原额五千六,应有屯田一千六百八十顷,如今却仅剩可怜的十二顷。相差一百四十倍!”

“如此夸张的亩差,便是有所谓上官侵占、盘剥,又能占去多少?以下官实见,其大半屯田,都为原卫所之军户后裔,开枝散叶后,逐步挤占所致。”

“若屯田少,俸粮增,则兵士无窦;若俸粮少,但屯田增,兵士亦后顾之忧。但二者皆少,则粮不足以养军,兵士自散。”

照例,极具个人风格的李氏汇报一出,饶是王守仁都被李斌这信口拈来的数据给惊了一下。

在王阳明的脑补下,能有这般精准的数据,还附有诸多计算的过程。定是李斌在这两个月里,对清军一事,上心用心的表现。

对现状成因的分析,也有理有据...

即便是抛开,李斌身上那浓郁到几乎洗不掉的“护礼派”味道,这人也绝对是个能臣干吏。

至此,关于人的考验,宣告结束。

王阳明也不再绕弯子,直接开口说道:

“贤侄所言,入木三分。这恰恰也是,无数人,包括老夫在内,都常觉无能为力的问题。”

“军户开枝散叶,民户亦然。以会典记,浙江田土总计五十一万七千余顷,有官田、民田、山塘湖荡等等。去掉那些不宜耕作的,仅剩三十八万九千余顷。”

“这些田里,还有江涂田、湖田等需定期治理,并非年年可耕之田。再分军、民、官田...”

“太平年景,人总是越生越多。富甲一方者,更是多有侵占、隐匿。百姓娶妻生子,乃人伦之常,乃心之理。后者,则是私欲蔽良知。”

“我王学传人,四下讲学,意在唤良知。若人能自省,内求己需,不求外物。或可缓解一二,然,前路险阻...便是老夫,亦不知道最终是何结果...”

“这是老夫的解法,徒虽远,亦当始于足下。”

嗯?!

李斌眨眨眼睛,看着王阳明...

总感觉,对方这话有哪里不对劲。

但相比于更多的揣摩,李斌更想反驳:

“王公大义,然晚生窃觉王公之言,有所偏颇。”

“为何独求豪富者,内省良知。而不看黔首小民,超生滥生?以晚生之见,若要人求己,便当一视同仁。”

“豪富者,温饱无窦、衣食无忧,小富即安便可,莫多贪多占,是良知;同样,这黔首小民,有一子继承、一子服役,上不负国、下不负家,即可。如何不是真良知?再多,何益?”

“或者说,以王公之见,这人之本心,就一定是...所谓的理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