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稽山讲学续(2 / 2)
一来,这人完全不给一些人思考的时间。
在猛烈炮轰了一波人们的三观后,立马往下一个话题上转移。速度快不说,信息量还极大,且其留下的一些“思考”,数量都远多于此时寻常人的讲学...
在讲“食之者寡”时,李斌更加猛烈地抨击朱文公,将官吏、兵卒,划入食利者阶级,并认为这些人应该减少在社会人口中占比的理论。
在讲“则财恒足矣”时,李斌更是直言不讳:
“朱文公言:‘四者既备,则家给人足,上下相安,而财用常足矣。此乃仁君之政,本于民为邦本,亦呼财聚民散,财散民聚之旨,非以聚财为利也’。”
“朱文公此言高屋建瓴,但这释意,易有歧义,易引人入歧途。某猜文公此言,应是对君上、对居庙堂之高者所说。”
“站在足够高度上的人,要理解财富运转的本质。尤其是国家财富,万不可没有目的的聚集,而是应在聚集后,再行分配至有需要的地方。如此才是‘财散民聚’...”
“如将赋税收拢后,充作军饷发给卫国戍边的边军将士、如作抚恤,发给那马革裹尸者之家小。则边军将士,温饱无忧、后顾无窦。边将无后顾之忧,才敢奋力抗敌、舍身忘死,以保家国。”
“再如去岁,江北大旱,人皆易子而食。朝廷以赋税为赈,拨银粮南下,救民于水火。灾民受国朝之恩而活,其自心向朝廷、心向圣人。渡过此劫后,更知赋税之利害,纳粮时,推诿渐少...”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言论,皆是以居高者,俯身下望而言。吾谓之宏观,于吾等身处其中者而言,须知‘聚财必言利,利驱则财聚’。”
“以商贾例,商贾走东串西、沟通有无。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刚刚讲过,商贾是平衡地域供需必不可少的一环,商贸越是发达,则各地间的有无互通越快。江南一旦粮少,立马便有湖广、天府之地的粮商携粮而来。既解江南之困,又保天下之安。”
“但商贾行走南北,是为保天下之安吗?答案诸位都清楚,是为逐利。逐利,是商贾四处奔走的动力,保天下安宁,是他们奔走东西后,带来的事实结果。”
“而二者从来不是矛盾的。同样,我心学讲‘事上练’,这落到实处的办事...在场学子不少,想必日后都是要走举业、要为官一方的。”
“那你们在做事时,需明白若要催动某件事,必以利诱之。在做事时,空谈大义,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羞于言利,耻于言利,须明本心良知,多问问自己,你要做什么?”
“以某为例,某任宛平知县时,流民啸聚。其数之多,绵延数里。某不忍见其饥寒,想寻粮、衣聚于宛平。可宛平本地,山多地少,粮产有限;更不似江南,桑麻林立。”
“那便需要商贾携粮、衣入宛平,在这个过程中,某就考虑我宛平有什么,是这些商贾想要的。比如银子、比如其他种种...”
“商贾携粮、衣入宛平,有利可图,自然云集。某得粮、衣以解流民之困,此乃某为宛平知县的良知。所谓为一地之官,保一方之民。”
“这便是为官者的良知,只要我做到了这一点,结果对得起我的良知。让宛平百姓不受流民骚扰,让来我宛平求活路的百姓得以活下去,某便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为此,哪怕是言利,哪怕是为了那一分两分的钱利,斡旋商贾之间,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