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 第66章 群英荟萃,辞别高密入泰山(6)

第66章 群英荟萃,辞别高密入泰山(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中山甄家初见三郎时,他一身青衣素袍,肤色黝黑,一望便知是农家子弟,却自有一股儒雅气度。”

“彼时,我只知他精通造纸酿酒,擅长诗文书法。闲谈间才从魏氏子弟口中得知,太学清流、鸿都辞赋乃至曲阜孔门皆非其志向所在。唯独我郑学能够推陈出新、经世致用,三郎早已存了投师之心。”

国渊含笑点头,“老师学识,天下共仰。”

众人纷纷称是,崔琰继续说道,“后来我与甄逸、刘惠同往曲阳,参加张氏书社新张之礼。那时曲阳刚解除瘟疫之困,诸位或许不知,曲阳的防疫条陈竟也出自三郎之手。此次疫情中,曲阳得救者数以万计,病亡者仅数十人。”

田琼赞叹道,“瘟疫之下能救数万生灵,实乃大善!”

“田师兄且慢称赞,还有更精彩之处。”崔琰清了清嗓子,“张师弟家中建有两处书社,一为东观书斋,一曰青藜书社。诸位可知其中深意?”

他故意卖个关子,环视众人。

孙乾道,“东观书斋,当是慕洛阳东观之名;青藜书社,必是取青藜照读之意。”

“公佑师兄所言极是,”崔琰眼中泛起光彩,“东观书斋面向富户士族,所售皆精贵之物;青藜则专为平民百姓而设,笔墨基本不取分文。三郎以书斋盈利供给书社,实乃义举。”

郑学弟子多是平民出身,对张梁这一善举更是钦佩不已。

“两座书社不大,仅有两层,但其中藏书不少,不仅经学典籍俱全,更有农工算学等实用典籍。田丰田元皓、沮授沮公与等当世名士时常流连其中。”

田琼面露向往之色,“久在郑师门下研学,若能得与冀州名士切磋,实为幸事。”

崔琰道,“几位先生此时应当尚在曲阳。管宁师叔五月时也暂留此地,不知现今是否离去。”他小声说着,“管师叔已与华歆师叔割席断义。”

郑玄、卢植与管宁、华歆等人曾受业于大儒陈球门下,都是同门师兄弟。

不待国渊三人发问,年少的任嘏忍不住好奇八卦,“两位师叔为何至此?”

“三郎与魏氏子弟结义当日,众人皆饮了酒。”崔琰语带唏嘘,“席间谈及朝廷西园卖官之事,管师叔斥此举祸乱朝纲,华师叔却认为是给士人开辟捷径。二人争执不下,终致不欢而散。”

国渊正色道,“华师叔此言差矣。买官所费钱财,日后必定要从百姓身上盘剥攫取。”

孙乾点头应是,道,“只怕日后朝堂上下,尽是使钱买官之徒。天下将乱,已成定局!”

田琼也赞同道,“莫说管师叔与华师叔断义,便是我日后见了华师叔,也当以礼相待,道不同不相为谋。”

崔琰摆摆手,“天下治乱,非我等所能论断,且待来日再看。”

任嘏在一边催促道,“崔师兄,还请说回曲阳。”

崔琰点点头,接着说道,“曲阳城与其他州县大不相同--虽是一县城,街道宽阔竟可容八车并行,青石铺就的路面洁净无尘。最特别的是,城中百姓家中不设圂厕,各街坊皆建公厕,定期有专人清理运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