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抉择:华尔街还是中关村?(2 / 2)
真正让天平开始决定性倾斜的,是一封来自国内的邮件。发件人是国家某重要高科技研究所的杨主任,这位曾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求贤若渴的领导,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很可能是徐航导师罗格斯教授或业内同行的推荐)注意到了徐航在相关领域的出色工作。
“徐航博士、林雪博士,你们好。冒昧来信。欣闻二位学业即将圆满,才华卓着。我所正承担国家北斗导航系统及新一代航天器若干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亟需像二位这样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功底,又心怀家国的青年才俊加入……”
杨主任的邮件文笔朴实,却字字千钧。他没有空谈口号,而是具体介绍了研究所正在攻关的几个国家级重点项目,阐述了其战略意义和技术挑战,并诚挚地邀请他们回国考察、加盟。“这里或许不能提供华尔街级别的薪资,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个能让你们所学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广阔舞台,一份参与书写历史的无上光荣,以及一个与祖国共同成长、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宝贵机遇。”
这封邮件,像一道强光,穿透了纷繁的职业选项迷雾。它让林雪和徐航清晰地看到,在国内,存在着这样一个能将他们个人所学、所长,与国家最迫切、最前沿的战略需求直接对接的平台。
抉择的时刻到了。两人在公寓里进行了一场持续到深夜的长谈。桌上,一边是打印出来的Lisa提供的职位描述和薪资待遇表,数字耀眼;另一边,是杨主任的邮件,以及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国内经济发展、“千人专家”和相关行业的分析资料。
“物质上,短期内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徐航指着Lisa提供的薪资数字,理性地分析。
“但Lisa描绘的那条路,我们其实在留学时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林雪接口道,目光却落在杨主任的邮件上,“高薪、体面,但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是那个成熟体系里的一颗高级螺丝钉,遵循着别人制定的规则。那种‘玻璃天花板’和‘悬浮感’,我们讨论过,并不陌生。”
徐航点头:“而国内这条路,尤其是杨主任那边,不确定性更大,起步可能更辛苦,待遇也肯定有差距。但是……它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参与感,甚至是一种‘制定规则’的可能性。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分析,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某个重大项目的走向。这种价值实现,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他们谈到了“非典”疫情期间的感受。那种举国同心、共克时艰的经历,虽然充满恐惧,却也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情感,以及国家在应对巨大危机时展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和修复能力。他们相信,一个能够快速从这样的打击中恢复并深刻反思的国家,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韧性是无限的。
“还记得我们决定回国时说的吗?”林雪看着徐航,“跨越重洋的学习,是为了更有力地归来。现在,到了兑现的时候了。国家正在向上走,到处是需要开拓的领域,我们学的东西,回去正有用武之地。”
“是啊,”徐航的眼神变得坚定,“把最宝贵的年华,投入到最有价值、最能产生共鸣的事业中去。华尔街和硅谷很好,但那终究是别人的主场。我们的根,我们未来最大的舞台,在中关村,在那些需要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大潮中。”
最终的决定,在黎明前做出。他们拒绝了猎头Lisa和硅谷公司极具诱惑力的Offer。在给Lisa的回信中,林雪写道:“感谢您和摩根斯顿的赏识,提供的机会非常宝贵。但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回到中国发展。我们相信,那里有我们更能发挥价值、也更需要我们的广阔天地。”
随后,他们给研究所的杨主任回复了邮件,表达了愿意回国加盟的初步意向,并开始咨询具体的回国流程和手续。同时,他们登录航空公司的网站,预订了两张返回北京的单程机票。
当确认支付的页面跳转成功,两张电子机票静静躺在邮箱里时,一种混合着释然、坚定与对未知未来的微微忐忑的情绪,充斥在两人心间。他们知道,这一次的回归,与之前毕业回国截然不同。那一次是学成归来,带着观察与思考;而这一次,是带着明确的使命和抉择,决心将个人的命运与才华,深深地嵌入国家发展的齿轮之中。跨越大洋的求学之旅已然结束,而另一段跨越太平洋的、投身建设的征程,即将开启。等待他们的,将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