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跨越太平洋的期待与忐忑(2 / 2)
“还记得我们出国前,北京的地铁线路还只有那么一两条,现在好像已经织成网了。”林雪试图寻找一些具体的坐标来锚定自己的思绪。
“中关村那边,估计也完全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了。”徐航附和道,“不知道我们以前常去的那家书店还在不在。”
他们谈论着这些具体而微的变化,既是对熟悉感的追寻,也是对巨大变迁的一种心理缓冲。窗外的黑暗渐渐褪去,东方天际线泛起一丝极其微弱的鱼肚白,预示着黎明将至。飞行地图上,代表中国的海岸线轮廓已经清晰可见。
随着光线渐强,飞机开始下降高度。透过舷窗,已经能够看到下方广袤的、被农田和道路分割的大地,以及远处逐渐显现的城市轮廓。那种真切的距离拉近感,让心中的期待进一步压倒了忐忑。
林雪转过头,看着徐航,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不管前面有什么挑战,总是要面对的。既然选择了回来,就没有退路,也不应该有退路。”
徐航迎着她的目光,点了点头,一种并肩作战的默契在无声中传递:“嗯。想想我们父辈当年,他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去建设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住工棚,啃窝头,面对的技术空白比我们现在大得多,条件也艰苦得多。我们这点忐忑,跟他们当年的艰难相比,算得了什么?”
父辈的征程,在此刻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林卫东北上西北,投身戈壁,是为了共和国的工业脊梁;林瀚章坚守江城,是为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他们那一代人,靠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林雪和徐航这一代,乘坐越洋飞机归来,携带的是知识经济的浪潮,是全球化视野下的新思维、新技术。时代不同,工具不同,但那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初心和决心,却如出一辙。
“对,”林雪受到鼓舞,语气变得昂扬,“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在这片热土上,开辟出我们这一代人的事业!用我们手中的知识和键盘,为国家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新的位置!”
飞机持续下降,穿过云层,城市的细节愈发清晰——纵横交错的高架桥,鳞次栉比的新建楼宇,阳光下反射着光芒的玻璃幕墙……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充满活力的巨大城市体,正张开怀抱,迎接他们的归来。
引擎反推的轰鸣声响起,机身一阵轻微的震动,轮胎与跑道接触,发出平稳的摩擦声——他们,落地了。
提着随身行李,随着人流走出廊桥,踏入首都机场T2航站楼(当时T3尚未启用)的到达大厅。熟悉的中文标识,熙熙攘攘的同胞面孔,空气中特有的味道……一切感官信息都在宣告:他们真的回来了。
兴奋感在这一刻达到顶峰,几乎淹没了所有的不安。他们相视一笑,用力握紧了彼此的手。
然而,他们都清楚,脚踏祖国大地,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明天,在于他们即将踏入的那个代表着国家顶尖科研水平的研究所,在于那个被杨主任称为“新战场”的地方。那里,将有怎样的现实在等待着他们?他们的知识与理想,将如何与中国的土壤相结合?所有的期待与忐忑,都将在那扇即将开启的大门之后,找到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