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汉末烽烟,特种兵王的争霸之路 > 第407章 定鼎之策

第407章 定鼎之策(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林海血战的代价,让新常山的高层彻底清醒。

西海岸的广袤与部落的彪悍,意味着单纯依靠军事征服来统一明洲,不仅代价高昂,且过程漫长,极易陷入无休止的治安战泥潭。

赵广与成公英、徐越等人经过连日密议,最终制定了一项名为“定鼎”的长期战略,旨在以非军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武力威慑,最终实现明洲的形式统一。

核心策略是经济文化捆绑,构建藩属体系。1. 贸易同盟网络: 不再试图直接统治每一片土地每一个部落,而是构建一个以明汉王国为核心,辐射整个明洲的贸易同盟体系。

王国利用其技术、物资(盐铁、布匹、工具)和庞大的市场优势,吸引各地部落、甚至南方城邦加入这个体系。

加入者需承认明汉王国的宗主地位,遵守基本贸易规则,即可享受关税优惠、技术支持和军事保护(对抗其他未加入的势力)。

2. 水路交通霸权: 加速“双海贯通”工程。集中力量建设连接东西海岸的沿海补给链和内陆水陆联运线。

一旦王国舰队能自由航行于东西两岸,便掌握了明洲的经济命脉和军事机动能力,任何试图挑战的势力都将面临来自海上和内陆的快速打击。

3. 技术梯度优势:格物院的研究成果,如改良农具、棉纺技术、医药等,将有控制、分层次地向同盟成员输出。

保持核心军事技术(如蒸汽船、强弩、火药)的绝对垄断,形成技术代差,使得任何挑战都显得徒劳。

4. 文化软性同化: 加大宣化院投入,鼓励(并提供资助)同盟部落派遣子弟至新常山大学或各地官学学习。毕业后,他们往往能回到本部担任要职,成为亲汉力量。

同时,汉商的流动,汉式物品的普及,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在定鼎策的指引下,明汉王国这架曾经以战争为常态的庞大战争机器,开始了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转型。

曾经,王国的版图扩张几乎完全依赖于连绵不断的军事征伐,士兵们在沙场上浴血奋战,为国家的荣耀和疆域的拓展而战。

然而,随着定鼎策的颁布,这一切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规模的军事征伐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国家发展策略。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促进和平与繁荣,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来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商队往来变得日益频繁,商人们带着珍贵的货物穿越国境,将明汉王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特产带到远方,同时也将异国的香料、宝石和工艺品带回国内。

这些商队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使节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明汉王国派遣使者前往邻国,不仅是为了建立外交关系,更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使者们在外交场合上交流治国理念,签订和平条约,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关于农业、水利、建筑等领域的先进知识,这些知识被迅速应用到国内的发展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技术交流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显着的特点之一。明汉王国的学者和工匠们开始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他们不仅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还吸收了外来的建筑和工程知识,使得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此外,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的知识交流也促进了国内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提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