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春潮涌动西关巷(2 / 2)
她由衷地为两人高兴,并从抽屉里拿出钱,各分了十块给他们,“这是你们应得的。往后这类牵线搭桥的事会越来越多,你们自己多上心,赚到的钱,大部分自己留着,只需偶尔请伙计们喝个茶便好。”
傍晚,小院里热闹起来。
众人围坐在小方桌旁,桌上摆着灵泉炖的带鱼、周伟买来的烧鹅、秦婉宜炒的时蔬,制糖厂的徐厂长还特意带来了厂里新出的冰糖块。
那只名为玄墨的黑猫,乖巧地蹲在桌脚,享用着拌了鱼汤的猫饭。
酒过三巡,徐厂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虽非正式合同,却是一份清晰的意向书,上面还有不太规范的英文标注。
“钟同志!吴先生帮忙牵线的东南亚客商,对我们的冰糖很感兴趣,提出要一万斤的试订单,而且希望用他们设计的‘甜源’品牌包装!如果这事能成,咱们的糖就能走出国门了!”
钟清清接过意向书,仔细看着上面的条款,特别是关于包装和运输的要求。
她放下筷子,目光扫过围坐在桌边的每一张面孔,姜国栋、周伟、秦婉宜、徐厂长,他们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各位,”她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聊咱们下一步的打算。我心里有个初步的构想,说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参详。”
院子里立刻安静下来,连玄墨也抬起头,竖起了耳朵。
“首先,是眼前最急迫的。”钟清清掰下第一根手指,“我们需要在半年内,于蛇口——也就是我那块地所在的地方,把三层仓库盖起来。
一楼,优先保障徐厂长冰糖和刘先生布料的仓储;
二楼,规划成标准铺位,出租给有志于进出口贸易的小商户;
三楼,作为我们未来的办事处和联络点。
这将是我们在那边发展的第一个根基。”
她看向周伟:“周伟,你在制糖厂人缘好,又熟悉了买房的门道。
往后,羊城这边的房产信息牵线,就由你主要负责。
这不比你厂里的活计轻松,但做得好了,前景更广。等将来鹏城那边发展起来,工人多了,你也可以把这条线铺过去。”
周伟激动地连连点头。
“婉宜姐,”钟清清转向秦婉宜,“你的手巧,心又细。以后咱们‘清璞阁’的玉器包装,还有‘甜源’冰糖的外盒、商标设计,我想请你多费心。
好的包装,能让东西增值。
等我们积累了足够的本钱和经验,未必不能在那边开一家专营布料和工艺品的店铺,由你来主理。”
秦婉宜眼中闪烁着泪光,用力地点了点头。
“徐厂长,”钟清清最后看向制糖厂负责人,“厂子里要准备扩大生产了。下个月,我们再添四口熬糖锅,招募十名手脚麻利的女工。目标是月产达到两万斤。
一部分供应国内,另一部分,就为出口做准备。
将来仓库建好,我们的货直接从深圳发出,能节省大量时间和运费。
而且,‘经济特区’这个名头一旦正式落地,对我们出口商品的信誉和吸引力,将是极大的提升。”
徐厂长用力一拍大腿:“好!我回去就着手办!一定要让‘甜源’冰糖,香飘四海!”
钟清清举起手中的酒杯,目光坚定而明亮:“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并提前做好准备——那就是关于土地使用的政策。
我得到一些尚不确定的消息,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深圳那边会有更明确的土地有偿使用试点方案。
一旦政策明朗,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在合适的地段,比如福田,争取拿到更多的土地,建设标准厂房,租赁给未来必然会涌入的各类工厂。
现在的地价,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是历史性的机遇。
这一步若走对了,将来即便我们别的生意都放下,仅凭这些资产,也足以奠定坚实的根基。”
她心中默念:这仅仅是宏伟蓝图勾勒下的第一笔。
未来的道路,是要将制糖、玉器、地产,乃至更多可能,串联成一条坚实的产业链,让“甜源”与“清璞阁”的名字,真正嵌入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之中。
夜色渐深,小院里悬挂的灯笼散发出昏黄而温暖的光晕,映照在每一张充满希望与干劲的脸上。
钟清清靠在姜国栋坚实的肩膀上,能闻到他身上熟悉的皂角清香混合着淡淡的烟火气。
她手中轻轻捏着那份承载着海外市场希望的意向书,心中涌动着一种踏实而澎湃的激流。
从孤身一人穿越时空的迷惘,到如今身边聚集起一群可以并肩前行的伙伴,共同描绘未来的画卷,这或许才是她来到这个时代最深的意义——
并非独享其成,而是携手同行,在这充满无限可能的春天里,一同播种,一同成长,一同见证并亲笔书写一段属于他们的、熠熠生辉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