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盛唐边塞一武夫 > 第146章 呜呜呜,战报送至忠诚的王忠嗣,大怒!!!

第146章 呜呜呜,战报送至忠诚的王忠嗣,大怒!!!(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烽燧狼烟三日一起,戍卒白骨半埋黄沙。

在这宏大而沉重的历史帷幕下,无名军镇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时值深秋,塞外的风已带上了凛冬的肃杀,呼啸着掠过军镇,残破的垛口和焦黑的战痕。

戍楼上的唐军旗帜破损不堪,在寒风中猎作响,如同垂死巨鸟的挣扎。

镇内官署,门窗紧闭,仍挡不住无孔不入的寒意。

李骁独自坐在一张厚重的柏木案后,案面布满刀刻剑痕与墨渍,记录着此地的沧桑。

一盏黄铜油灯搁在案角,灯焰被从缝隙钻入的冷风吹得摇曳不定。

将他的身影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仿佛幽魂般晃动。

空气中混杂着,墨锭香气。

墙角木架上,挂着他那身明光铠,周围甲片松散,染满暗褐色的血污,仿佛诉说着不久前那场恶战的惨烈。

那柄形制奇古的“斩机”横刀,被粗麻布层层包裹,斜倚在案几旁。

灯火昏黄,隐约照出刀柄处镶嵌的绿松石,那石头深处似有幽光流转。

其下灰蒙蒙的雾霭,在有限的空间内无声地翻涌。

李骁,只着一件半旧的深青色缺胯袍,领口和袖边磨损得起了毛边。

他坐姿挺拔,脊梁如同戈壁中倔强的胡杨。

他伸手取过一方砚台,注水,然后捏起一锭松烟墨,在砚台上徐徐研磨。

动作稳定,一圈,又一圈,浓黑的墨汁渐渐晕开,带着一种沉静而决绝的仪式感。

他面前铺开两张质地不同的纸。

一张是河西节度使府下发的标准公文用纸,质地粗糙,色泽微黄。

另一张稍显细腻洁白,是用于密奏或私信的佳品。

他需要写两份东西。

一份是呈送河西节度使,赫赫有名的王忠嗣大将军的正式战报。

另一份,则是密送长安门下省,权势日益熏天的杨国忠的私信。

他先取过粗糙的公文纸,提笔,蘸饱了浓墨。

笔是狼毫,笔杆温润。

落笔时,他的神情冷峻如铁,字迹刚劲峭拔。

带着沙场特有的杀伐之气,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金铁交鸣之声。

“河西节度使麾下,监军副使兼领军镇事臣李骁谨奏。”

他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轻响,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天宝载,吐蕃贼酋率精骑约二百,人马皆披轻革甲,挟硬弓、弯刀,蹄声如雷,另有步卒三百,前排持牛皮大盾,后排携飞索、钩援,并合力扛撞木一根,粗若合抱,自西北野马原方向,烟尘滚滚,直犯我镇戍。”

“该酋身形魁梧,面有刺青,手持精铁打造之蒺藜骨朵,重逾数十斤,于阵前咆哮督战,凶悍异常,疑为其首扎西顿珠。”

“臣闻斥候警讯,即命校尉孙二狗率本部锐卒五十人前出,依托镇外残垣、沟壑,广设绊马索、陷马坑,分作三队,节节阻滞,探明敌虚实后,依令交替撤回,伤亡十一人,仓曹参军老蔫巴即刻清点武库,分配箭矢、滚木、擂石、火油、金汁等守城诸物,督率辅兵、民夫,迅速搬运登城,各司其位。”

“镇将陈元礼率其余兵卒,持械戒严镇内街巷,弹压可能之骚乱,凡散布谣言、趁乱行动者,立斩不赦,另遣经验丰富之老卒,率精干锐士十人,于镇外险要处设伏,成功擒获敌哨探两人,得悉敌乃吐蕃正规军,非寻常流寇。”

写到最为惨烈的城墙攻防战,他的笔锋不由自主地略显沉重,墨迹似乎也浓郁了几分。

“贼势凶猛,初始箭矢密集如蝗,压得守军抬不起头,攀墙之敌,矫健如猿,守军以滚木擂石砸之,以沸油金汁浇之,惨嚎坠地者不绝。”

“其间,南墙一段因年久失修,夯土松动,被贼众以刀斧掘开一约丈许缺口,敌遂蜂拥而入,防线危殆。臣亲率最后预备队三十人前往封堵,短兵相接,白刃格斗,臣手刃突入之敌五人,士卒用命,方暂稳阵脚。”

对于那决定战局走向,也是他最需要隐瞒的关键时刻,他的描述极为克制,几乎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完全隐去了“斩机”出鞘时的妖异绿光和那非人的杀戮场景。

“贼酋扎西顿珠见缺口将破复堵,亲驱身边亲兵猛攻,势若疯虎,臣见其势猖獗,深知若不遏制,军心必溃,遂率身边亲兵,奋勇逆击,与贼酋于缺口处短兵相接,格斗数合,臣寻其破绽,奋力一击,格杀贼酋于阵前,贼众见主将毙命,气夺心骇,攻势顿缓,遂呈溃散之势,我军趁势掩杀,斩获若干,余敌丢盔弃甲,向西北荒野遁走。”

“是役,初步清点,阵斩吐蕃贼兵无算。”

李骁,在这里顿了顿,才继续写下。

“阵亡无算,名单具附于后,重伤数十人,已尽数安置,然缺医少药,恐难尽数挽回;轻伤可继续执役者,近百人,武库所储箭矢,耗十之八九,滚木擂石,几无存余,火油,金汁等守城利器,亦将见底。”

“附阵亡者名册一份,乞请节府优加抚恤,以安忠魂,励生者。”

“今观镇防,墙垣多处破损,尤以南墙缺口为甚,城门受创,急待加固,兵力经此一役,锐减近半,堪战者不足三百,物资匮乏,已至极限。”

“吐蕃新败,其主将被戮,依其习性,必引更大规模之报复,臣恳请节府,体恤边镇危难,速调拨精壮兵员,并疗伤药材、粮秣若干,以固防务,安军心,并提请上游诸镇,加强戒备,广派斥候,谨防敌寇卷土重来,寇掠他处。”

他放下笔,将单独誊抄,在另一张纸上的阵亡者名册,仔细附在战报之后。

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条曾经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如今化为了,这纸上冰冷的墨迹,和急待落实的抚恤。

他拿起那方监军副使官印,在嘴边哈了一口温热的气,然后郑重地,用力地盖在落款处,“监军副使李骁”。

朱红的印文,在白纸黑字间,显得格外刺目。

战报完成,他仔细封入专用的公文函套中,以火漆密封。

做完这些,他轻轻舒了口气,但眉宇间的凝重并未散去。

他取过那张质地稍好的纸,开始书写给杨国忠的密信。

这一次,他的神情变得更加专注,眼神锐利如鹰,仿佛在下一盘无形的棋。

“门下省杨公国忠台鉴,骁遥叩金安。”

“蒙公不弃鄙陋,力排众议,拔骁于行伍,得以外放边镇,委以监军之任,此恩此德,骁虽肝脑涂地,自是难报万一。”

“自履任以来,夙夜忧叹,唯恐有负公之期许,边塞苦寒,非中原可比,烽燧频惊,无一日安宁,然每念及公之信重,骁必砥砺前行,不敢有丝毫懈怠,今有要事,关乎边镇安危及朝廷体面,牵涉甚广,骁思之再三,不得不密陈于公,伏乞钧鉴。”

笔锋随即一转。

“然,此战虽侥幸得胜,隐患犹存,且骁于其间,窥得内情一二,触目惊心,不敢不报于公知,前番为整肃防务,畅通水利,不得已查抄本地豪强赵某府邸。”

“骁观此间情势,外有吐蕃虎视,此乃明患,举目可见,内则有豪强勾连,盘根错节,侵蚀军镇根基,恐为心腹之疾,其害更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