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医道昌盛(2 / 2)
“先生所言,字字珠玑!”李渊毫不犹豫地支持,“便依先生之言!房玄龄,杜如晦!”
“臣在!”
“即刻拟旨,以先生所言为核心,制定防疫律令,明发天下各州县村镇,务必严格执行!违令者,无论官民,严惩不贷!朕授孙先生全权,总领此次抗疫之事,各地官府需全力配合,见先生如见朕!”
“臣等遵旨!”房杜二人深知此事重大,毫不迟疑。
孙思邈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没想到皇帝竟如此果决和开明,完全接受了他这些“离经叛道”的方法。他深深一揖:“草民,定不负陛下所托!”
有了皇帝的绝对授权和名满天下的孙思邈主持,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的防疫体系被强行推行下去。
起初,阻力巨大。隔离政策被百姓视为抛弃亲人,焚烧尸体被视为亵渎亡灵,各地怨声载道,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
但李渊展现了铁血手腕,任何阻碍防疫者,一律从严处置!同时,朝廷开仓放粮,确保隔离区百姓的基本生活,太医院和招募来的郎中日夜不停地熬制汤药,免费发放。
孙思邈更是亲自深入疫区最严重的地方,视察病情,调整药方,不顾年事已高和感染风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安抚和号召。
效果,逐渐显现。
在严格执行隔离和卫生措施的村镇,疫情蔓延的速度明显放缓。而“避瘟祛湿散”经过验证,虽然无法做到药到病除,却极大地降低了重症率和死亡率!
事实面前,抱怨和阻力渐渐消失。
与此同时,李渊的思考更深了一层。
“孙先生,疫情之后,朕欲效仿工部、农学苑,于太医署下,设立‘医学院’!”御书房内,李渊对风尘仆仆赶回汇报的孙思邈郑重说道。
“医学院?”孙思邈眼中精光一闪。
“不错!”李渊目光灼灼,“朕要做的,并非只是培养更多太医!朕要的是革新整个医道!”
“其一,广纳人才!如农学苑一般,招募天下良医,无论出身,不论文凭,只论医术!集中授课,交流经验,将先生您的《千金方》等医术,以及此次防疫之经验,系统编纂,广为传授!”
“其二,设立‘太医局’,不仅服务宫廷,更要负责监管天下医药行业!统一药材标准,打击假冒伪劣!制定行医资格,取缔庸医巫祝!”
“其三,鼓励探索!设立‘解剖室’(李渊顶住压力提出),允许深入研究人体奥秘,探究病理本源!鼓励研发新药,改进医械!”
“其四,在各州府设立官办医馆,平价甚至免费为百姓诊疗,医学院学员需在此实习!”
李渊描绘的蓝图,让一生致力于医学发展的孙思邈都感到震撼和激动!这是要将医学从一门依赖个人经验的“手艺”,提升到一门系统的、受国家支持的“科学”!
“陛下……此乃千秋功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孙思邈的声音有些颤抖,他仿佛看到了医学前所未有的光明未来,“只是……解剖之事,恐惊世骇俗,阻力巨大……”
“阻力?”李渊冷笑,“与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庸医害死、被瘟疫吞噬相比,区区阻力,算得了什么?朕来扛!先生只需告诉朕,此法于医学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
“有益!大有裨益!”孙思邈毫不犹豫,“若能明了脏腑经络之实况,诸多医理疑难可迎刃而解!”
“那便做!”李渊斩钉截铁,“朕封先生为医学院首任院正,总领医道革新之事!一应所需,朕无限支持!”
圣旨再下,再掀波澜。
解剖之议,果然引起了朝野轩然大波,比工、农革新反对之声更烈!甚至有不少言官以死相谏,认为此举伤天害理,亵渎人体,必遭天谴!
李渊的态度却强硬至极,将所有反对奏章留中不发,并将几个闹得最凶的御史直接贬官外放。
“天谴?”他在朝会上冷冰冰地说道,“若研习人体结构,探索治病救人之理便要遭天谴,那朕倒要看看,这天谴究竟是何模样!朕再说一次,朕只要结果!谁再阻挠医学院之事,便是与天下百姓的健康为敌,朕绝不姑息!”
在皇帝的强力推动和孙思邈的威望加持下,医学院艰难地建立起来。孙思邈亲自编写教材,授课带徒,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李渊又从格物院调来精通数算、化学(炼丹术转化而来)的人才,辅助研究药物提纯和剂量标准化。
数月之后,疫情终于被彻底扑灭。
虽然损失惨重,但所有人都知道,若非陛下力排众议,采用孙思邈的新法,并强力推行革新,此次瘟疫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长安城外的乱葬岗,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尸积如山。取而代之的,是医学院和各地官办医馆的陆续建立,是更多系统培养的郎中走向民间,是药材市场的逐渐规范。
一场大疫,如同一场残酷的烈火,烧尽了陈腐与无能,却也淬炼出了新的希望。
李渊站在重新恢复生机的长安城头,看着远处医学院升起的袅袅药烟,目光深远。
工、农、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大唐的根基,正在仙凡隔绝的绝境下,被锤炼得越发坚实。
而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