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北境相持·南洋取利(1 / 1)
凌风走到巨大的天下舆图前,目光扫过纷乱的局势。山东稳住了阵脚,但整个天下的棋局依然复杂。李自成西遁,张献忠盘踞四川,南京弘光朝廷醉生梦死,各地军阀割据……黑石城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下一步,是该继续向北挤压清军,还是向西攻略中原,或是南下解决南京?他需要权衡利弊,寻找最佳的突破口。
淄川城下的战事,从盛夏持续到初秋,已成了一场残酷的消耗战。多铎使尽了浑身解数,强攻、偷袭、围困、诱降,却始终无法撼动黑石军的防线。黑石军依仗着坚固工事、犀利火器和严明纪律,如同磐石般岿然不动。清军伤亡日增,士气低落,粮草补给也因黑石军小股部队的不断袭扰而变得困难。多铎焦躁不已,却无可奈何,战事陷入了僵局。
消息传回北京,多尔衮脸色难看。山东战事不利,西面的李自成残部在陕西又活跃起来,南明的弘光朝廷虽然昏聩,但毕竟占据着江南财赋之地,不可不防。他深感兵力捉襟见肘,不得不重新评估战略。继续向山东增兵?陕西怎么办?江南怎么办?
“传旨!”多尔衮最终下定决心,“令多铎暂停对淄川的强攻,主力后撤至济南一线,采取守势,巩固已占山东州县。当前要务,是集中力量,先彻底扫平李闯余孽,稳固西北!待后方平定,再回头解决山东和江南!”
这道命令,意味着清廷暂时承认了与黑石军在山东的对峙局面,将战略重心转向了内陆。对于黑石城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机。
淄川前线,韩冲接到清军后撤的情报,并未盲目追击。他深知己方兵力有限,野战并非所长。他下令前线部队保持警惕,加固防线,同时派出大量斥候,严密监视清军动向。他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巩固占领区、整训新兵、以及向青州刘泽清等摇摆势力施加压力上。山东战场,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相持阶段。
当北方的战火暂时缓和下来,凌风的注意力,再次投向了波涛汹涌的南方。陈大疤从南洋发回的密报,摆在了他的案头。
密报详细叙述了南洋的最新局势:由于黑石城水师持续在满剌加海峡附近活动,袭击葡萄牙商船,并暗中支持苏门答腊的亚齐苏丹国,葡萄牙远东舰队主力被牢牢牵制在马六甲附近,疲于奔命。而这一局面,引起了另一个殖民强国——西班牙的极大不安和觊觎。驻守马尼拉的西班牙总督,认为这是夺取葡萄牙人香料贸易垄断权的天赐良机,已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对葡萄牙人控制的德那地动手。
“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凌风眼中精光一闪。他立即给陈大疤回信,指示道:“一,继续对葡萄牙人保持高压态势,但避免与西班牙人发生直接冲突。二,暗中与西班牙驻马尼拉的代表接触,可以‘非官方’形式,向其透露葡萄牙人的兵力部署和弱点,甚至可以考虑‘有限度’地出售一些旧式火炮和弹药给西班牙人,助其攻打葡萄牙据点。三,趁两国交战无暇他顾之机,加大与爪哇、渤泥等地土王的直接贸易,并派船队向东探索,寻找新的岛屿和资源,特别是硫磺和锡矿。”
这是一招典型的驱狼吞虎、火中取栗之策。利用西、葡两国殖民者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黑石城则趁机扩大在南洋的影响力和实际利益。
几乎与此同时,来自倭国方向的贸易谈判也取得了突破。德川幕府起初对黑石城提高硫磺价格、限制火器出口的要求十分抵触,甚至暗中与荷兰人接触。但凌风授意陈大疤,派出一支分舰队,以“演习”为名,浩浩荡荡地驶过对马海峡,逼近倭国西海岸。同时,暗影在倭国散播谣言,称荷兰人不可信,且与西班牙是世仇,若与荷兰结盟,恐引火烧身。
在军事威慑和政治讹诈的双重压力下,德川幕府最终屈服,被迫接受了黑石城的大部分贸易条件,同意以优惠价格稳定供应硫磺和铜料,并限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火交易。
南洋和倭国方向的连番得手,为黑石城带来了滚滚财源和宝贵的战略物资,极大地缓解了因北方战事和内部建设带来的财政压力。
然而,凌风并未因此而放松。他深知,外部的胜利固然可喜,但内部的稳固才是长久之计。他召集刘文泰、老拐等人,着重商讨两件要事:一是进一步完善《黑石城约法》,尤其是关于土地制度、商事律法和官员监察的部分,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为将来治理更大疆域打下法制基础;二是加速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除了现有的讲武堂和劝学所,他计划在黑石城本部设立一所综合性的“格致学堂”,系统培养军事、行政、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打破传统科举的局限,建立新的人才梯队。
“乱世争雄,终究要靠人才。我们不能总靠挖墙脚和招降纳叛,要有自己培养的根基。”凌风对刘文泰说,“学堂之事,文泰先生要多费心,师资、教材、生源,都要尽快落实。”
“属下遵命!定当竭尽全力!”刘文泰躬身领命。他明白,城主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战事,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的新秩序,需要全新的制度和人才支撑。
处理完这些事务,夜色已深。凌风独自走到庭院中,仰望星空。北疆僵持,南洋破局,内部建设稳步推进……黑石城这艘大船,正按照他的规划,在惊涛骇浪中艰难而坚定地前行。接下来的航程,是继续北上与清军决战,还是西进中原逐鹿,或是南下解决南京?每一个选择,都关乎无数人的命运,也决定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将来。他需要更加冷静的头脑和更精准的判断。而来自各方的最新情报,正在汇集而来,将为他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关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