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1 / 2)
史册所载神射手,养由基箭透七甲,三矢定乱世;李广射石没羽,奉先辕门射戟,仁贵三箭镇天山——弓弦响处,无往不利。
寻常弓手六十步内可中鹄,过此则难取准。
军中精锐不过百步穿杨,能百二十步者实属罕见。
见众将惊叹神色,徐荣唇角微扬。他手中四石硬弓虽能及百五十步,然无十足把握,故择百二十步试箭。
昔年吕布辕门射戟,亦不过百五十步耳。
新晋将领啧啧称奇之际,老将们却气定神闲——黄忠平日操练皆以百五十步为常,百二十步何足道哉?更有王上持霸王弓,二百步外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
徐荣目光微转,瞧见黄忠还是一副笑呵呵的老好人模样。
徐荣心下冷笑:装模作样,我就不信你黄忠的箭术能胜过我?
他二话不说,目光锁定靶心,沉心静气,从箭囊抽出一支箭,张弓搭箭,动作行云流水,箭如惊鸿,正中红心。
徐荣毫不停歇,接连从箭囊取箭,开弓放箭,箭箭钉在靶心。
见十支箭全部命中,徐荣嘴角微扬,客气道:黄将军请吧。我们各射十箭,比比谁更准?
黄忠笑吟吟地点头,望着远处的靶子对侍卫道:劳驾将靶子移到一百五十步外。
遵命。侍卫抱拳应答,默默将靶子推到指定位置。
新来的将领们闻言都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纷纷议论:
我没听错吧?一百五十步?
黄将军年过四十了吧,老将的眼神还这么准?
有意思,正好见识下黄老将军的箭术。
面对新人们的质疑,老将们却神色如常。
黄忠平日练箭向来都在一百五十步开外,今日这般布置,不过是遵奉王命,不想让新将领输得太难看罢了。
听到黄忠要将靶子移到一百五十步,徐荣也不由将目光投向黄忠。
这个距离虽非他的极限,却也是勉强能及,且难保箭箭正中红心。莫非眼前这员老将,竟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黄忠笑容可掬地上前,手握黑铁弓,从箭囊一把抓起十支箭,张弓如满月,箭出似流星,十道残影破空而去。
演武场上,十道寒芒划破长空,呈笔直轨迹朝箭靶疾驰而去。
四周将士们不约而同惊呼:九星连珠!
只听咚咚咚一连串闷响,十支羽箭不偏不倚正中靶心红点。
徐荣射出的十箭虽都命中靶心,却未能尽数钉在中心红点。而老将黄忠的十支箭矢,竟全部精准钉在靶心正 ** 。
更令人叫绝的是,黄忠射出的第二箭竟将首箭从中劈开,第三箭又将第二箭一分为二......如此循环往复,十箭皆精准钉入靶心。
黄忠抚须笑道:老朽献丑了,幸未让诸位失望!徐将军,你我皆中靶心,不如算作平手?接下来如何比试?
此言一出,徐荣与西凉将领们陷入沉默。在场众将都看得真切——无论射程还是准度,黄忠的箭术都远胜徐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徐荣身为名将,自然明白黄忠是在给他留颜面。若继续比试,不过是自取其辱。他当即抱拳道:黄将军神射无双,徐某心服口服。
王宫演武场高台上,刘凤起身击掌赞叹:妙极!黄汉升将军不愧为我大燕第一神射手,箭术造诣举世无双!
不瞒诸位,孤王曾得黄将军亲授箭术,也算他半个徒弟。徐荣将军此番落败,实属情理之中。
来,让我们共饮此杯,为这场精彩比试庆贺!
敬徐将军!敬黄将军!众将齐举酒樽。
徐荣与黄忠举杯还礼,众人开怀畅饮,场中气氛愈发热烈。
刘凤饮尽杯中酒,环视众将笑道:黄将军与赵将军都已接受挑战,不知哪位还想与在座将领切磋?
新晋将领们闻言窃窃私语:
黑山军王当垂首叹道:我等挑战黄、赵二位将军皆迅疾落败,还是莫要自取其辱了。
左髭丈八捋着虬须打趣道:眭固,你素来号称黑山猛将,何不上场为我等争些颜面?
眭固瞪眼回怼:你左髭丈八当年随张牛角将 ** 战河北,威名赫赫,怎不亲自下场较量?
不仅黑山诸将,西凉、南北两军及西园新军将领也都议论纷纷,却始终无人出列应战。
大厅内的老将们眼神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目光灼灼地望着新晋将领们,等待被选为对手。
刘凤端坐于龙椅之上,嘴角含笑注视着热闹的场面。他心中雪亮:先前赵云与黄忠的精彩表现,不仅赢得了满堂彩,更让新人们清楚认识到双方实力的鸿沟。
但效果尚未达到预期——黄忠和赵云展示的实力还不足以彻底震慑这些新将领。刘凤暗自思忖:必须再加把劲,定要让这些桀骜不驯的新人心悦诚服地走进军事学院。
刘凤清了清嗓子,故作疑惑道:怎么都不愿上场切磋?若无人应战,今日比武就此作罢。诸位尽情享受宴饮之乐吧!不过别忘了约定——明日准时到军事学院报到。
这番话犹如惊雷,新将领们这才恍然:这场比武绝非寻常宴饮,而是关乎前程的较量。若不能取胜,等待他们的将是枯燥乏味的求学生涯。
新将领们互相对视,眼中燃起战意。有人暗忖:既然黄忠、赵云这等高手难以匹敌,何不另择对手?那些看似平庸的老将,说不定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而表面上威风凛凛的,或许外强中干?
既然兵器和箭术都难占上风,不如回归本源——较量气力!他们不信每个老将都天生神力。若果真如此,干脆全体归顺,何必再战?
前黑山军将领陶升猛地起身,大步走到典韦面前拱手道:典将军,不知可否赐教一二?
典韦愣怔片刻,挠头问道:陶将军要和我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