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1 / 2)
当下扬州六郡四分五裂,狼烟四起:
- 九江郡、庐江郡遭袁术挥军强占
- 吴郡落入【江东猛虎】孙坚及其八千江东军之手
- 会稽郡正遭严白虎匪部袭扰
朝廷册封的正牌扬州牧刘繇,仅能掌控丹阳、豫章二郡。这般局面下,四方势力僵持不下,形势暂陷胶着。
* * *
青州辖平阳、济南、东莱、乐安、齐、北海六郡,统六十五城,领六十三万户、三百七十万百姓。
现由【北海国相】孔融代行州牧之职,其施政重在:
- 修葺城郭
- 兴办官学
- 选拔贤才
- 推崇儒学
然孔融对青州掌控力实属有限:
其一,此人长于文治而短于兵略;
其二,青州军备废弛已极;
其三,此州本是黄巾余孽盘踞之地。
如今青州六郡乱如沸粥,令孔融疲于应付。
* * *
交州统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设五十六城,治下五十万户、二百万百姓。
###
一向以汝南袁氏嫡子自居、心高气傲的袁绍怎能咽下这口气?
他原本采纳谋士逢纪的计策,联合关东诸侯拥立刘虞称帝,企图暗中架空这位傀儡天子。若计划顺利,不仅能夺取冀州九郡,更能摆脱长安与洛阳两地的掣肘,名正言顺地吞并诸侯,实现袁氏代汉的宏图霸业。
可惜美梦终被现实击碎。
面对唾手可得的皇位,刘虞不但严词拒绝,更修书痛斥关东诸侯包藏祸心。袁绍虽怒不可遏,却忌惮燕国这座靠山,始终不敢对刘虞动武——以他区区一郡之力,如何抗衡如日中天的燕国铁骑?
谋士郭图见状献计:假借诸侯联名上书,推举刘虞出任监国,总领尚书事务。这录尚书事虽无丞相之名,却掌丞相之实。当朝虽废丞相之职,其权柄实则被三公瓜分。
袁绍依计再度呈递奏表,满心期待刘虞会接受这份。毕竟封疆大吏谁不渴望更大的权柄?即便忠义如刘虞,想必也难逃这权力法则。
【权力】
权力,权柄终究高于利益,这是芸芸众生毕生追逐的目标。
数日之后,袁绍的脸面再次被狠狠摁在尘土中,耳光响亮得令人心惊。
刘虞再度回绝,那封措辞锋利的回信像刀子般扎向袁绍心窝。
……
永汉元年六月廿八,冀州魏郡邺城州牧府。
面对袁绍的奏表,刘虞提笔蘸墨,回信字字如铁:收敛尔等妄念,莫再痴心妄想。
他并非政坛稚子——谁不渴望大权在握?但那是太平盛世的戏码。如今天下崩裂,群雄并起,若应了袁本初之请,只怕史册上留下的不是贤名,而是千古骂名。
刘虞心如明镜:连 ** 之位尚且推拒,何况区区监国虚衔?那些关东诸侯不过想借他声望,塑个提线傀儡罢了!
关键在于:燕王乃 ** 钦点监国,堂堂正正的当世周公。若他僭越此位,岂非当众扇燕王一记耳光?这般自毁情谊的蠢事,连痴儿都不会做,何况他刘伯安?
袁绍的频频作乱终令刘虞警醒——作为直属下官竟敢屡生反心,而自己却只能口头申饬。究其根源,无非是袁绍手握重兵,自己膝下空虚罢了。
刘虞手中缺乏精锐之师,如何能够制约袁绍?
若在太平年月,或可借朝廷威仪对袁绍施以惩戒。但如今正值乱世,纲纪崩坏,所谓朝廷威严在诸侯眼中早已形同虚设。
明白这个道理后,刘虞立即着手行动。他颁布募兵令,在辖境内广招兵勇,扩充军力。冀州作为大汉最富庶的州郡,拥有数百万人口,粮饷充裕,养数十万大军毫不费力。
刘虞帐下两大谋臣田丰、沮授皆是文武全才的能吏,募兵工作进展顺利。在二人操持下,很快便招募到三十万新军。
刘虞还凭借与燕王刘凤的私交,从燕国购入大批盔甲兵器,并采购两万匹优质草原战马,组建起万骑规模的骑兵部队,由此跻身天下第三大拥有万骑的诸侯势力。
新军组建完成后,便交由麾下将领严格操练。只要训练得法,这支军队完全具备可战之力。
能购得三十万人的武器装备及两万匹战马,令刘虞欣喜若狂。购置兵器盔甲尚在州牧府财力承受范围内,毕竟府库充盈。但若自行组织工匠打造数十万人的装备,则需耗费大量时日。
相比之下,直接从燕国采购既省时省力。燕国所产军械素以精良着称,质量更有保障。而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两万匹优质战马。
须知战马乃战略物资,向来难以大批购置。当今天下战马贸易,已被燕国与董卓两家势力完全垄断,有时即便有钱也无处可买。
标题:铁骑交易背后的燕冀博弈
(
各方势力的军队中,竟找不出一支完整的骑兵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