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47章

第147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届时主公对朝廷立下不世之功,为大汉江山做出永世铭记的贡献。

而天子碌碌无为,自当禅让帝位——主公便可开创袁氏王朝,名垂青史!

袁绍此刻已被郭图激昂的演说点燃,完全沉浸在这宏图伟业中。他端坐主位,面颊通红,目光炽热地注视着这位谋士,当众高声赞道:妙极!公则此策当真绝妙!

公则真乃我袁本初的陈平!必当厚赏!

郭图闻言嘴角几乎翘到耳根,却仍强装谦逊道:主公谬赞!属下怎敢与开国功臣陈平相比?

此策全赖主公雄才大略点拨,功劳当属主公,属下岂敢居功!

这番马屁拍得袁绍通体舒畅,大笑着挥袖道:公则就爱说实话!

待我重整山河登基之日,必封你为当朝丞相!

此刻的袁绍早已飘飘然,竟在群臣面前口无遮拦,浑然不觉这番话会引发怎样的 ** 。

......

渤海太守府,书房内文武属僚各怀心思。

张合、高览、颜良、文丑四位大将战意高昂,眼中尽是建功立业的渴望。郭图、审配、许攸、逢纪等谋士则暗中盘算,谋划着后续方略。

此刻最是难堪的当属许攸。他万万没料到,素来被自己视为奸佞的郭图竟能提出这般周详的战略部署。平心而论,这套计划确实环环相扣,极具可行性。

许攸既妒且恨,却找不出半点破绽。即便偶有异议,也不敢贸然进谏。眼见主公袁绍满面红光,显已被郭图的宏图大计深深吸引。此时若贸然反对,不仅无济于事,反会招致主公记恨,日后难免处处受制。

他只得强压怒火,堆起笑容附和众人。一时间书房内君臣相得,其乐融融。

立于文官末席的刘备冷眼旁观。在他看来,郭图所献纯属无稽之谈。虽然与燕王刘凤接触不多,但这位皇族翘楚五年来的所作所为,他始终密切关注。

尤其在会盟时结怨后,更命人加紧搜集燕国情报。正如兵法所言:知彼者,莫过于敌手。

这位燕王殿下,绝非恪守纲常的愚忠之辈。

最重要的在于:董卓乃天下人尽皆知的“ ** ”,他假借天子名义颁布的所谓圣旨,根本毫无正统性可言!

反观燕王刘凤手握 ** 遗诏,受命监国之职,身为皇族宗室之首,更是当今天子的亲皇叔,其地位堪比当年的周公旦!

莫说抗旨不遵,纵使燕王要废黜长安城的刘协,另立新君或自立为帝,那也是名正言顺。天下官员百姓,必当一致认同其正统性。

可笑现在竟有人妄想借天子圣旨,迫使燕国朝廷屈服,让燕王拱手让出三郡要地,简直痴人说梦!

袁绍此人实在狂妄——既高估了自身能耐,又错判了天子权威,更低估了燕国上下的决心!

他过分迷信“汝南袁氏”的门楣光环,也太把诸侯盟主身份当回事了!

袁本初何不瞧瞧自己?论家世——你不过是世家子弟,燕王却是根正苗红的皇族血脉;论地位——你区区渤海太守、祁乡侯,怎比得上身兼监国、骠骑大将军、太尉数职的实权藩王?

萤火之光,也敢与皓月争辉?

燕国尚未发兵攻打渤海郡,袁绍就该庆幸。如今竟不知死活要捋虎须,这分明是自寻死路!

看着袁绍那得意忘形的嘴脸,刘备暗自嗤笑:往日竟未看出此人是这般蠢材,胆敢行此疯狂之举!如今跟着这愚夫,实在太险,须速速脱身为妙!

公元1336年,局势危急。

倘若袁本初与燕王公然反目,兵戈相向,以燕国独步天下的强盛军力,不出旬日便可鲸吞渤海全境。

然则即便能觅得良机抽身而退,近来在袁营中的苦心经营岂不付诸东流?

刘玄德啊刘玄德!汝定要思得良策才是!

必须在袁本初与燕王兵戎相见前,设法带走部分袁军部众!

存着这等心思,玄德自然不会替袁绍指出郭图计策的疏漏。

对于宿敌燕王刘凤,刘备深知其为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燕王犹如蚍蜉之于巨象。

若燕王当真要除他,普天之下绝无容身之处。

刘备素来识时务,自知斤两。在未具抗衡实力前,他绝不会主动触怒燕国,反而要远离燕王视线。

这些念头电光石火般掠过心头。表面上,刘备却口若悬河地奉承道:本初兄真乃天纵英明!麾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实在令人艳羡!

接下来的时光里,刘备尽情施展逢迎之能事,将众人捧得飘飘然不知所以。

袁绍高坐主位,听得差不多了,才含笑打断:玄德尽是实言。既然诸位别无良策,便依公则之计行事。

众文武齐声应命。

于是袁绍按郭图之策,着手向代郡、上谷、涿郡三地派遣官吏,准备奉天子诏令行事。

为壮声势,袁绍特意派外甥高干与谋士荀谌率五万精兵随行,准备接管代郡、上谷、涿郡三地。大军将就地驻防,招募当地青壮入伍,随时应对燕国可能发起的战事。

永汉元年(188年)七月初一,燕国都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