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1 / 2)
想想那汝南袁氏,世代公卿,满门忠烈。如今袁绍却敢勾结 ** 董卓,谋害宗室重臣刘虞。定要让天下人都看清他这副虚伪面孔!至于如何散播这些消息...刘凤嘴角微扬,这该是你们隐秘卫与黑衣卫的拿手好戏了。
郭嘉与贾诩正色拱手:臣等明白。
刘凤继续望向天际,缓声道:至于兵力之事更不足虑。叔父虽不善征战,但得我燕 ** 械战马之助,拥兵三十万。更有田丰、沮授这般奇才辅佐,纵使袁绍兵强将勇,想轻易取胜也是痴人说梦。
孤王料定,此番冀州之战,快则三两月,慢不过半载有余。
叔父在冀州深得民心,袁绍虽根基稳固,却难比我叔父声望。
奉孝、文和可别忘了,孤起于无极,常山郡乃孤与岳父经营之地,田产农户无数。
有我燕国暗中掣肘,袁绍想速取冀州,岂是易事?
待此战结束,袁绍兵力必损,而我燕国却可养精蓄锐。
辽东地势险恶,不利骑兵驰骋。
然我燕国谋伐辽东四郡,早已准备周全。
如今辽东纷乱不休,扶余与 ** 频频生事,公孙度疲于应对。
自攻燕败北,公孙氏损兵折将,内乱外扰不断。
我燕国欲灭公孙氏,无须多费时日。
只要速战速决,大军即可回师,兵分三路南下冀州!
甘宁率五万水师自海上进击,取渤海、河间、清河三郡。
黄忠领百战神机营自上党出壶关,攻赵国、魏郡、巨鹿。
孤亲率黄金火骑兵自涿郡南下,直取安平、中山、常山。
三路并进,一战可灭袁绍十余万大军,易如反掌!
郭嘉、贾诩相视一笑,肃然行礼道:“王上谋略深远,神机莫测,臣等拜服!”
此二人皆当世翘楚,岂会看不出其中玄机?又岂会无应对之策?
公元1348年
郭贾二人故作茫然之态,不过是想试探主公谋略深浅,验证这位燕王是否仍保持着杀伐决断的清醒心智。
当听到主公那番鬼神皆惊的布局,将未来战略勾勒得纤毫毕现——竟与他们暗中推演的结果分毫不差,两道狐狸般的笑纹从二人眼角转瞬即逝。
刘凤踏着鎏金台阶重返主座,玄色王服在烛火下泛起暗纹。他抚着剑柄望向阶下:既无补充,便依此策行事。令隐秘卫与黑衣卫即日起强化冀州辽东情报网,三军整备,旬日之后——剑鞘突然敲在青铜案几上,该送公孙度老儿去见檀石槐了。
谨遵王命!郭嘉广袖翻飞行云流水施礼,身侧贾诩的玉带扣却发出细微碰撞声。
893号记忆碎片在刘凤识海泛起微光。刘子扬与马德衡近日可有新作?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上墨砚,想起那对意外收获的珍宝。
此二人乃燕国新得之国士:淮南刘晔穿越七州烽火自荐于招贤馆,扶风马钧竟是从织机作坊里挖出的旷世奇才。
刘晔字子扬,成德刘氏乃光武血脉,阜陵王刘延后裔。此君年少时便有剖决如流之誉,史载其一眼洞穿孙伯符伪盟之计,后为曹魏画策却遭两代雄主弃用取蜀灭吴奇谋,终成三国鼎立之憾。
此刻这位皇室谋士正督造着霹雳车改良图纸,而口吃的马钧则在工坊里摆弄着他发明的龙骨水车。燕王案头那盏精铜宫灯,恰是这位机关大师上月献上的十二连盏错金螭龙灯。
刘晔,字子扬,既是运筹帷幄的顶尖谋士,又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大师。他擅长情报分析与局势研判,在攻城器械研发方面更是天赋异禀。
这位全能型人才在官渡之战期间独创性地改良了投石装置。这种形似天平的武器,一端悬挂石弹发射斗,另一端系着牵引绳索。作战时士兵们合力拉拽绳索,就能将石弹投射到敌军阵地。正是凭借这项发明,曹军多次瓦解了袁绍部队的攻势。
以当代视角审视,刘晔堪称复合型奇才:既能运筹帷幄治理朝政,又具备卓越的情报分析才能,同时还拥有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可惜在原历史中,这位曹魏谋士始终未能获得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若非穿越者刘凤横空出世,以大汉宗室麒麟之姿威震天下,刘晔也不会千里迢迢北上燕国,在蓟城招贤馆自荐。面对这位年仅十五岁的族弟,燕王刘凤格外重视。
以刘晔的才能,无论是参政议政、军务谋划、执掌情报机构,抑或主管军械研发,皆能游刃有余。正因其才能过于全面,加之初来乍到不谙国情,刘凤决定先授予黄门侍郎之职,让其轮流在政务院、军机处、情报系统和兵工坊见习,待熟悉各衙门运作后再自主选择专攻领域。
(下文提及的发明家马衡,字德衡,乃汉末首屈一指的科技奇才,曾改良指南车、创制龙骨水车,并对投石机与连弩进行技术升级。)
马钧,这位关中扶风的奇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幼时的马钧家境贫寒,加之口齿不便,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偏偏心思灵巧,善于思索,更热衷于动手实践,尤其痴迷于机械之道的钻研。
早年困顿的乡间生活,让他对农耕器具的改良尤为关注,并在此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的诸多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在传动机械方面,马钧造诣极深,时人无不赞叹,尊称他为天下之名巧。
少年时,马钧因改良织绫机、提升丝绸纺织技艺而声名鹊起,此后愈发不可收拾,先后创造了能将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水车。
他还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打造出精妙绝伦的水转百戏,令朝野为之震撼,天下皆叹服其巧思。
在军事上,马钧改进了诸葛连弩和攻城投石车。
诸葛连弩原本威力惊人,一次可**十箭,令魏军闻风丧胆。而马钧稍加改良,竟使其威力骤增五倍,令人折服。
若按历史轨迹,马钧本应效力于曹魏集团,但始终未受重用,直到后世才逐渐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