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美丽的线条(1 / 2)
风扇巨大的呼呼声,低沉而厚重,有一种压迫感。
可是陈常在和他的学生们,却根本没有在意这种声音对他们的干扰。
陈常在在观察窗外看着风洞内的,那个被固定死死的小飞机模型。
它前面的那个同比缩小的定距双叶螺旋桨,这个时候,也被模型中的小电机带动旋转了起来。
模拟它在飞行中对空气的扰动。
在风洞出口方向的侧面,有一个学生通过拉动操纵杆,用连接模型上的绳索,来控制模型的各个活动面。
在模型螺旋桨转动起来后,风洞外面的的矿物油也被加热,并冒出了浓浓的白烟。
然后这些烟就被抽风机给送到输烟管道里。
而此时的陈常在,正在微调着风洞中那个细细的,烟雾喷管的角度。
让从喷管中喷出来的烟雾线条,从飞机迎头的各个位置开始流过飞机的机头和机身。
因为矿物油烟,是由无数极为微小的油珠组成的。
它们的表面张力大,又因分子间的作用力,不易被空气吹散。
所以这些烟雾就像是一条白色的丝线一般,随着风扇吹出来的强风,不断的在飞机表面向后流去,并留下了气流运动的痕迹。
在陈常在的身边的苏志宏,则是操作着一个被稳定在支架上的,手持蔡司折迭照相机。
听着陈常在的提示,通过观察窗拍摄那些白色的烟雾画出来的美丽的线条,轻柔的流过飞机表面时的影像。
因为现在陕北这边的胶卷非常珍贵,所以只能在飞机上非常重要的部位,有明显烟雾流动痕迹的时候,苏志宏才会按下快门。
而其他在两面观察窗外观察的航空组学员,则是边观察,边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或是画图,或是用文字给记录下来。
直到一个小时之后。
这第一次的风洞的模拟实验,才算是完成。
当这在风洞中被吹了一个小时的,翼展一米多宽的飞机模型被从风洞中取出来之后。
它的身上已经留下了一层薄薄的油膜,有些地方还聚集了不少油渍。
这些地方就是飞机机身容易产生涡流的地方。
同学们也正在对这些产生涡流的地方进行记录。
这时陈常在对苏志宏说道:“志宏,看来我们选择用苏联的“乌-2”机型(1944后,为纪念飞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改名为“波-2”)。
作为我们第一架教练机的基础型号,是正确的。
它的气动布局非常巧妙,尤其是它的小垂尾,大尾舵面。
这个设计方案真是天才的想法。
这个设计,几乎让这架飞机变成了不可能坠毁的飞机。”
苏志宏也笑呵呵的说道:“是啊老师,当这架飞机进入失速死亡螺旋的时候。
只要双脚离开方向舵的踏板,双手离开操纵杆,这架飞机就能靠着它这个巨大的尾舵,自动把飞机给回正。
哪怕是飞机发动机停车了,它这对面积同样巨大的水平尾翼。
也能自动控制住飞机的下降速度。
那几乎不会超过两米每秒的下降速度,比跳伞的速度都慢。
在这种尾翼和尾舵的控制下,这架飞机想要坠毁都困。
这位苏联的飞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同志,真是个了不起的天才。”
“是啊,这是个在飞机设计界值得被人尊重的人。
他设计的这款教练机,可是救了太多人的性命了。
他的成就是伟大的。
所以你们也要把这架飞机的基础原理给吃透。
毕竟我们使用的发动机,并不是他们使用的星式发动机。
我们学习他们的飞机,是要吸取他们的长处,再来结合我们的实际条件。
搞出来我们自己的飞机。”陈常在先是感慨了一下后,又对苏志宏说道。
这款乌-2飞机,确实是在低速时代最好的教练机。
而后世国内仿制的,被称为不会坠毁的运五,它的原型机安-2就采用了乌-2的这种安全尾翼结构。
当所有学员记录完了他们需要记录的所有数据,这架不小的模型,就被擦拭的油光铮亮后给拉回到了一个窑洞里面。
等到陈常在和苏志宏以及飞机小组的成员们再次回了他们的实验室后。
陈常在和他们一起开了一个会。
陈常在说道:“同学们,这次我们的模型风洞实验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这距离我们的飞机能够飞上天空,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现在我们研制成功的这台六缸直列式航空汽油发动机。
只能算是我们的第一个实验品。
它只是让你们,能够积累航空发动机制造经验的一个技术平台。
哪怕现在就把它装到飞机上,那也不过就是一个只能在超低空,慢慢平飞的小家伙。
想要让我们的飞机真正的飞上天空,还是需要用大功率的,V型或是星型发动机。
而现在你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直列式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经验。
那么对于第二步进入V型发动机的研发,这对你们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至于星型风冷发动机,对我们现在来说,不管是从研发上来讲,还是从制造难度上来讲,都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挑战。
那会浪费我们太多的时间。
所以下一步我想你们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对V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上去。
虽然我们现在的五百吨锻压机,只能满足小功率航空发动机曲轴的锻压要求。
但是我们的那个一千吨的自由锻锻压机也快要成功了。
我想最多再有三个月,这台一千吨的锻压机,就能给你们锻造出来,满足中等功率以上的,航空发动机的曲轴了。
而未来,我们还将会有五千吨、一万吨的锻压机和水压机。
到那时,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曲轴我们都可以给你们锻造出来。
但是你们得至少要有这个需求才行。
别到时候,我们已经有了更好、更大的锻压机,你们却没有研发出来更新型的航空发动机,和更好的飞机。
那我们该怎么给你们生产什么呢?
所以,同学们,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可是连一点真正的成绩都还没有拿出来呢。
我们还需要更加的努力啊。”
陈常在的这一段话,让所有飞机研发小组的同学们,只能低着头,连话都说不出来。
他们这大半年来,已经是非常努力了。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上面的进度却并不是那么快。
至少与地面设备和武器装备发展方面相比较,进度是非常慢的。
这里面既有材料的原因,也有技术难度的原因。
更主要的就是他们的底子太薄。
在整个航空研发小组中,学历最高、最专业的,也就是属于苏志宏了。
其他的那些人,他们的起点确实是太低了。
这些人中哪怕是有从外地投奔到陕北的,读过高中大学的学生。
但是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不是航空专业。
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到飞机研发小组,一个是因为他们都对飞机感兴趣。
再一个也是陈常在认为他们对飞机这个东西有悟性,这才把他们给召集了起来。
但即便是再有悟性的人,也不可能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就完全掌握关于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所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