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挑人(1 / 2)
初夏的四九城航空学院(简称四航),梧桐树叶已经长得巴掌大,密密匝匝地遮天蔽日。
何雨柱走在相对陌生的校园里,看着宣传栏里挂着“为祖国航空事业培养尖兵”的横幅,心里清楚,这里汇聚了一批航空领域的未来之星。
他直接去了校长办公室。自己的老师,申源现在是校长,他一看是何雨柱,热情地将他迎进办公室:“柱子!欢迎欢迎!早就听说五院的年轻干将要求,我们可是翘首以盼啊!”
何雨柱向自己的老师致敬后,直接切入正题:“申老师,您客气了。我这次来,是奉了上级命令,为五院补充新鲜血液。
需要挑几个专业基础扎实、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好苗子。”
一听是五院来要人,申源的神情立刻严肃而振奋:“五院!太好了!能进入五院参与国家重点任务,是这些学生们莫大的光荣,也是我们学院的骄傲!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谢谢王主任,”何雨柱道,“光成绩单漂亮可能还不够。
五院的工作性质特殊,要求绝对可靠,心思缜密,有钻研精神,更要甘于奉献,能适应可能存在的艰苦环境和长期攻关。”
王主任深以为然:“我明白,我明白!这样,我让教务员把本届毕业班中政治表现好、专业突出的学生档案都拿过来,您先过目。初步筛选后,我们再安排面谈。”
不一会儿,一摞毕业生的档案就摆在了何雨柱面前。他看得非常仔细,不仅审视各科成绩,更重点关注课程设计、实习评语和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
翻到一份档案时,他停了下来:“这个叫袁建华的学生,在风洞实验室参与过辅助工作?评语说他解决过实际故障?”
“对!”申源立刻介绍,“小刘这孩子,动手能力极强,也肯钻。
去年风洞那个老旧的测压系统时不时闹毛病,影响实验,就是他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摸线路,硬是给彻底修好了,稳定性大大提高。”
何雨柱点点头,在这个强调理论学习的年代,这种突出的实践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尤为难得。他在袁建华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接着,一份成绩出类拔萃的档案引起了他的注意。几乎所有核心专业课都是满分,数学和理论力学的功底尤其扎实。
“这个张自力,”何雨柱指着辅导员评语栏,“上面写他‘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但有时过于坚持己见,团队协作方面有待加强’?”
申源点点头,语气带着些惋惜:“这孩子,聪明是真聪明,就是性子有点独。小组讨论时,往往听不进不同意见,容易和同学争执。是好材料,就是这块棱角需要磨一磨。”
何雨柱沉吟片刻,还是在张自力的名字上画了个圈:“天才往往有些个性,关键要看他的聪明才智能否用在正确的方向,以及是否具备塑造的潜力。可以谈一谈。”
最后一份被挑出的档案,属于一个叫苏青宁的女生。成绩优异,尤其是在“飞行器结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课程中表现突出。
她的毕业设计课题是《某型翼面颤振特性初步分析》,指导老师的评语是“逻辑清晰,推导严谨,展现了独立研究问题的潜力”。
“这姑娘的基本功很扎实。”何雨柱赞叹道。
申源表示同意:“苏青宁同学确实优秀,沉静稳重,学习刻苦。
只是……何主任,五院的任务常常需要奔波于各个基地,环境也比较艰苦,女同志在这方面恐怕……”
何雨柱抬起头,认真地说:“老师,咱们搞航空航天的,论的是真才实学和对事业的忠诚,不分男女。
苏青宁同学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并且如此优秀,我们就应该给她同等的机会。我相信她能克服困难。”
初步筛选出的六七名学生,被分别叫到小会议室进行单独谈话。
第一个进来的是袁建华。小伙子皮肤黝黑,手掌粗糙,指甲缝里还带着点没洗净的油污印记,神情有些拘谨。
“袁建华同学,坐。”何雨柱语气平和,“听说你修复了风洞实验室的测压系统,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和你是怎么想的吗?”
一提到具体技术问题,袁建华的眼睛立刻亮了,紧张感也消散大半:“那个系统主要是老电位计磨损和一处气路密封老化……
我查了俄文说明书和电路图,一点点测通路,换了零件……”他讲得详细而投入,遇到何雨柱追问的细节,也能清晰地回答。
何雨柱边听边点头。最后,他看似随意地问:“如果国家需要,派你去一个远离城市、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长期工作,你能接受吗?”
刘建国挺直腰板,回答干脆:“能!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什么苦都能吃!只要能让咱们国家的飞机飞得更高更快,去哪儿都行!”
第二个进来的是张自力。他穿着整洁的白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中带着自信,甚至有一丝审视的意味。
“何主任,您好。”张自力不卑不亢地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