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启动!(2 / 2)
导弹,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种更极端、更一次性、但要求更苛刻的飞行器。”
他顿了顿,看到钱学成先生鼓励的眼神,继续说道:“我同意钱先生的看法,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基础薄弱就放弃追赶前沿。但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工程实践中的‘小问题’。
比如,我推测在未来火箭研制中,推进剂输送管路的振动、发动机燃烧的不稳定性、以及飞行器与控制系统之间的耦合,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硬骨头’。
这些细节,需要在规划中就被充分重视,提前布局相关研究。”
他的发言,既有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又有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不空谈理论,也不拘泥于细节,引起了不少专家的注意和讨论。
在后续的讨论中,何雨柱积极参与,特别是在涉及“测试与试验保障”以及“技术人才培养”等环节,他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加强风洞等地面试验设施的建设,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建立严格的型号研制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等。
这些来自年轻技术骨干的声音,为宏伟的规划蓝图增添了不少扎实的、接地气的笔墨。
规划会议持续了数月。在这期间,何雨柱白天在会场激烈讨论,晚上回到五院还要处理日常工作,经常熬到深夜。
韩菡看他如此辛苦,便时常炖些汤水给他送去,默默支持。
有一次,何雨柱和韩菡在五院的小路上散步,他难得地有些激动:
“小菡,你知道吗?这次规划,很可能要明确提出发展我们自己的导弹和人造卫星!”
韩菡虽然不太懂具体技术,但能感受到那份重量:“真的?那……那能成吗?”
“路肯定很难,但必须走!”
何雨柱望着星空,眼神坚定,“有了这个规划,我们就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步骤。
十二年,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干成点惊天动地的大事!”
1956年年底,《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终于制定完成。
这份凝聚了数百名华夏顶尖科学家心血的宏伟蓝图,明确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原子能、喷气与火箭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等十二个重点领域。
其中,“喷气与火箭技术”被列为重中之重,为后来“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规划基础。
当何雨柱拿到那份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规划摘要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不仅是一名政策的执行者,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一历史性规划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他回到办公室,在日记本上郑重写道:“1956年,规划始定,目标已明。前路漫漫,唯有奋斗。愿以此身,许国重器。”
合上日记本,他望向窗外。夜色中的五院,依然有很多窗户亮着灯光,那是无数和他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正在为同一个伟大的梦想,挑灯夜战。
一个新的时代,就在这片静谧而炽热的灯光中,悄然开启了序幕。何雨柱知道,他的人生,已经和共和国的科技命运紧密相连,接下来的十二年,将是无比艰辛,也必将是无上光荣的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