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岩画编年史(1 / 2)
宋茜提出的“定金”要求,如同一颗投入静默深潭的石子,在无形的意识层面激起了涟漪。地下穹隆中,那数以万计的沉睡光态形体依旧静谧,排列成无声而恢弘的矩阵,但探索队成员,尤其是莉娜和荒木,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空间中那种非物理性的“注视感”变得更加集中、更加……具有“考量”的意味。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了几分钟,每一秒都如同在紧绷的神经上敲击。张伟紧握着武器,陆战队员们警惕地扫视着周围那些散发着微光的棺椁,仿佛担心下一秒就会有无数古老的存在破茧而出。
宋茜在舰桥同样屏息凝神,胸前的路岩晶体共鸣愈发强烈,仿佛一根被拨动的琴弦,等待着另一端的回应。
终于,那股直接作用于意识的讯息流再次涌来,比之前更加庞大,更加……具体。
“可。”
一个简洁到极致的意念,代表了同意。
紧接着,未等探索队或舰桥方面有任何操作,地下穹隆中央的区域,那片原本空无一物的黑色地面,突然如同水波般荡漾起来。光线从地面下透出,迅速勾勒出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几何图案,最终稳定成一个直径超过二十米的巨大圆形平台。平台表面光滑如镜,内部仿佛有星云在旋转流淌。
“集中注意力,”宋茜立刻通过通讯告知探索队,同时也像是在提醒自己,“它们要履行‘定金’了。”
莉娜和荒木几乎是扑到了平台边缘,科学家的本能让他们忘却了恐惧,只剩下对未知知识的极致渴望。张伟则指挥陆战队员分散警戒,确保平台周围的安全。
平台中央,光芒汇聚,如同全息投影般,开始浮现出影像。但并非动态的画面,而是一系列凝固的、风格极其古朴、甚至可以说是粗粝的“岩画”场景。这些“岩画”并非雕刻在岩石上,而是由纯粹的光与影构成,带着一种跨越了亿万光年的沧桑与厚重感。
第一幅“岩画”:展现的是一片无垠的黑暗虚空中,无数细小的、散发着微光的“种子”在漂浮、碰撞、聚合。没有声音,但所有注视着它的人,都能在意识中“听”到一种宇宙初开时的、宏大的背景嗡鸣。这并非人类认知的大爆炸理论模型,更像是一种……意识的萌芽,是无数可能性在混沌中的最初凝聚。
“这是……宇宙的起源?或者说,是某种……信息层面的起源?”荒木教授喃喃自语,试图用现有的科学框架去理解。
第二幅“岩画”:那些“种子”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流动的网络结构,如同发光的神经网络,遍布虚空。不同的网络闪烁着不同的色彩和频率,它们之间时而交汇,产生出更复杂的图景;时而分离,各自延伸向无尽的黑暗。一种和谐、探索、创造的氛围弥漫开来。
“多元文明的萌芽期?这些网络……是不同形态的文明在信息层面的具象化?”莉娜猜测道,她的眼神充满了震撼。
第三幅“岩画”:画面陡然变得压抑。一股冰冷的、银灰色的、呈现出绝对秩序和强制同化性的庞大网络,如同贪婪的藤蔓或者瘟疫,开始侵蚀那些发光的神经网络。它所过之处,多彩的网络被强行染上单一的银灰色,失去原有的波动和活性,变得僵硬、刻板。一些网络在抵抗中崩碎,化为虚无的光点。
“‘织构者’!”张伟的声音带着寒意,即使是通过抽象的画面,他也能感受到那股令人窒息的同化力量。
第四幅“岩画”:展现了抵抗。一些较为强大的发光网络联合起来,试图构筑屏障,阻挡银灰色网络的蔓延。画面中出现了类似“门扉”的几何结构,它们如同灯塔,在黑暗中开辟出小片的、银灰色网络无法触及的“安全区”。但整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银灰色的阴影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