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朝阳区大妈(1 / 2)
隔天上午八点,燕京中医药大学西门外的小广场上,晨光熹微,却已聚集了不少人。
林远志带着何玉金、邓敏、吴斌三名核心组员准时抵达。
现场比预想中更热闹,除了前来集合的学生志愿者外,还有不少闻讯赶来围观、拿着手机拍摄的学生和附近居民。
何玉金迅速拿出名单开始清点人数。
结果让人有些意外——之前在微信群里报名踊跃的一百名志愿者,实际到场只有九十七人。
经过紧急电话联系,确认有两人因突发肠胃炎无法前来,另一人家里有急事。
“师傅,缺了三个,要不要临时再招募替补?”何玉金低声询问。
林远志扫了一眼面前这群脸上带着好奇、兴奋和些许紧张神情的年轻面孔,摇了摇头。
“不必了。九十七人,分组调配一下,工作量足够。准时开始,效率第一。”
他不想因为等待少数人而打乱整个计划,社区筛查的窗口期有限。
没有过多的寒暄,培训立即开始。
林远志言简意赅地重申了本次社区筛查的目的、意义和伦理规范。
随后,在邓敏和吴斌的高效组织下,九十七名志愿者被迅速分成了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明确了各自负责的楼栋区域、筛查流程(问询、测温、咽部视诊、数据录入)、物资分配(体温计、压舌板、登记表、消毒用品)以及遇到疑似病例的应急预案和上报流程。
整个培训只用了不到半小时,节奏紧凑,条理清晰。
培训最后,林远志站在众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重要的科研探索。
流行性腮腺炎和结膜炎,是常见的社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中医在‘治未病’和群体防疫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我们这次行动,就是要用现代科研的方法,去验证、去优化、去推广中医的防疫智慧。
希望大家严谨、细致、负责,用我们收集到的真实、准确的数据,为推动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简短有力的动员,让在场的年轻志愿者们备受鼓舞。
掌声如潮。
很快,四辆预先安排好的大巴车驶来,载着这支近百人的队伍,驶向本次筛查的目的地——朝阳区的腾龙社区。
车上,气氛活跃。
许多学生难掩兴奋,尤其是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纷纷想向近在咫尺的林远志提问取经。
问题五花八门,从具体的辨证思路到职业规划。
“林医生,腮腺炎从少阳经论治,为什么常用柴胡剂加减?”
“林组长,您觉得我们学中医的,以后是进医院好,还是做科研好?”
“林医生,您看《伤寒论》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吗?”
何玉金见状,立刻站起身,维持秩序:
“同学们,大家安静一下!林组长需要思考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大家有问题,可以稍后在工作中私下交流,或者等活动结束后在群里讨论。
现在请大家保存体力,养精蓄锐,我们马上就要投入到紧张的筛查工作中了!”
车厢内渐渐安静下来。
林远志对何玉金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然后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大巴车在腾龙社区中心广场停稳。
这是一个典型的BJ老小区,居住密度大,老人和孩子多。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事先协调下,筛查点很快布置起来。邓敏和吴斌展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迅速将各小组带到指定位置,何玉金则负责总协调和物资调配。
林远志看着井然有序展开工作的团队,心中稍安。
他本人反而成了最“清闲”的一个,宏观巡视各点情况,应对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即可。
见一切步入正轨,林远志信步走到广场边缘一家熟悉的清茶馆,想找个安静角落歇脚,顺便梳理一下工作思路。
他特意选了最里面的位置。
尽管戴上了帽子和墨镜……
然而,他显然低估了朝阳区大妈们那堪比人脸识别系统和情报网络的能力。
他刚坐下没多久,茶还没喝两口,一位穿着鲜艳广场舞服装的大妈就凑了过来,试探性地问:
“哎呦,您……您是那个南方来的……林神医吧?”
林远志刚想否认,另一位提着菜篮子的大妈也围了上来:
“没错没错!就是林医生!我在手机上看过你好多回啦!”
很快,林远志就被一群热情洋溢的朝阳大妈“包围”了。大家七嘴八舌:
“林医生,我最近睡觉老出汗,是咋回事啊?”
“林医生,给我孙子看看,他老不爱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