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战旗所指为民战(1 / 2)
华北平原上,硝烟与晨雾交织。林闻溪站在新搭建的野战医院前,望着远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的朝阳。今天,他将带领医疗队跟随主力部队开拔,这是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首次全程伴随大规模军事行动。
“同志们!”林闻溪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从今天起,我们不仅是医者,更是战士!战旗所指,就是我们的战场;人民所需,就是我们的使命!”
医疗队员们整齐列队,白衣外罩着灰色军装,胸前红十字标志与领口红星交相辉映。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也有刚毕业的年轻学员,此刻都目光坚定。
部队开拔,医疗队紧随其后。不同于传统后勤单位,这支医疗队配备了特制的移动设备:能用骡马驮运的折叠手术台、可快速展开的野战中药房、甚至还有一套简易的制药设备。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移动医院’,”林闻溪向参观的指挥员介绍,“能在两小时内全面展开,达到后方医院70%的救治能力。”
首场战斗在午后爆发。我军先头部队遭遇日军顽强抵抗,伤亡迅速增加。医疗队立即在前线三公里处展开救治点。
第一批伤员送达时,景象令人揪心。爆炸伤、枪伤、烧伤...各种战伤考验着医疗队的应对能力。
“立即检伤分类!”林闻溪冷静指挥,“红色标签优先救治!”
队员们迅速行动。很快,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显现:在西医清创缝合的同时,中医行针止痛、敷药生肌;重伤员在手术前后服用中药调理,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最令人惊喜的是针刺麻醉的应用。在麻醉剂短缺的情况下,针刺有效缓解了手术痛苦,让更多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神奇!真的不太疼!”一位刚做完手术的战士难以置信。 “不是不疼,是可控的疼,”林闻溪解释,“这为我们争取了宝贵时间。”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傍晚到来。情报显示,日军可能使用了新型生物制剂,多名伤员出现异常症状:伤口溃烂不止,高烧昏迷。
“立即启动生化防护预案!”林闻溪下令,“所有人员升级防护,设立隔离区!”
实验室快速检测证实了猜测。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制剂对常规抗生素耐药。
“用这个!”顾静昭拿出新研发的“清热解毒合剂”,“根据古籍方剂改良,对多种毒素有效。”
果然,服用中药的伤员症状明显缓解。配合特制外用药膏,溃烂得到控制。
“中医药宝库再次救了我们,”林闻溪感慨,“先人智慧不容小觑。”
深夜,医疗队遭遇最大危机:日军特种部队突袭医疗区,目标直指医疗设备和研究人员。
“保护伤员!保护资料!”林闻溪在枪声中大喊。
医护人员临危不乱。重伤员被迅速转移,重要资料提前藏匿。一些轻伤员甚至主动拿起武器参与防御。
“你们救我们的命,现在该我们保护你们了!”一位独臂战士用单手射击,眼神坚定。
激战中,林闻溪发现敌人特别关注某个帐篷——那里存放着最新研发的生物制剂解药!
“绝不能让他们得手!”他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