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战后疫病防治急(2 / 2)
林闻溪拍拍他的肩膀:“辛苦了。从现在起,医疗队接管这里。你先带我看看情况。”
巡视完医院,林闻溪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他将医疗队分为三组:一组负责改建医院隔离区;二组在县城中心设立临时药房,煎制和大锅药汤供民众取用;三组前往周边村庄排查和防治。
“重点是水源管理。”林闻溪强调,“霍乱主要通过水源传播。立即组织人员对全县水井进行消毒,宣传必须喝开水。同时设立临时厕所,严禁随地便溺。”
工作迅速展开,但阻力也不小。许多百姓不相信中药能治霍乱,宁愿躲在家里等死也不愿来取药。更有甚者,一些老人坚持认为疫情是天罚,求神拜佛比求医问药更管用。
第二天下午,医疗队遇到一个棘手病例。一名孕妇感染霍乱,已出现严重脱水症状,但拒绝服用中药,担心对胎儿不利。
林闻溪亲自前去诊治。孕妇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如纸,嘴唇干裂,却仍然摇头不肯喝药。
“大姐,你这情况再不治疗,不仅你自己危险,孩子也保不住。”林闻溪耐心解释,“这药方我调整过,去掉了孕妇忌用的药材,加了安胎的成分。你看—”他拿出药方逐一解释,“这是黄芩,清热燥湿,对痢疾霍乱有效,且不伤胎;这是白术,健脾安胎;这是...”
孕妇的丈夫站在一旁,犹豫不决:“林大夫,不是我们不信您,可是西药都治不好的病,中药能行吗?”
林闻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们村里有没有人得了霍乱又自己康复的?”
丈夫想了想:“前院李老汉,上吐下泻两天,自己采了些马齿苋和藿香煮水喝,居然好了。”
“这就是了。”林闻溪点头,“中药治疗霍乱已有上千年历史,只要对症下药,疗效确凿。现在不是争论中西医的时候,是救命的时候。”
终于说动这对夫妻同意用药。林闻溪亲自煎药,并守在孕妇身边观察反应。两小时后,患者呕吐停止;六小时后,腹泻减轻;十二小时后,已能少量进食米汤。
这个成功案例很快传遍周边村庄,前来取药的百姓排起了长队。
然而疫情仍在蔓延。第三天,下游的村庄传来消息,检疫站已经不堪重负。更糟糕的是,医疗队带来的药材即将耗尽,而新采购的药材因交通不便,至少要三天后才能运到。
夜幕降临,林闻溪独自站在临时指挥部门外,望着星空沉思。忽然,他注意到当地百姓家门口挂着的艾草和菖蒲,眼前一亮。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当地几位老中医和草药郎中开会。 “各位先生,如今药材短缺,疫情却不等人。我注意到本地野生药材丰富,想请教各位,本地有哪些可用于治疗霍乱的草药?”
老中医们纷纷献计: “北山上有大量黄连,虽不如川黄连名贵,清热效果也不错。” “河滩地长满马齿苋,此物治痢疾最灵!” “后山有黄芩,虽然个头小,药性足够。” “艾叶烟熏可消毒避疫,家家户户都能采集。”
林闻溪大喜,立即组织两支队伍:一支由年轻人组成,上山采集药材;另一支由老中医带队,指导百姓识别和采集自家周边的草药。
同时,他创新性地提出“家家是药房,人人是郎中”的应急方案,将简易药方印成传单发放,教百姓自己采集药材治病防病。
一周后,疫情终于得到控制。新增病例大幅减少,重症患者陆续康复,包括那位孕妇——她不仅自己康复,胎儿也保住了。
那天傍晚,康复的百姓自发来到医疗队驻地,送来鸡蛋、蔬菜等聊表谢意。一位老人拉着林闻溪的手老泪纵横:“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百姓啊!”
当晚总结会上,顾静昭报告:“延长县疫情基本控制,死亡人数控制在二百以下,远低于最初预估的千人。下游地区因提前设防,只有零星病例,无大规模爆发。”
队员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
唯有林闻溪依然眉头紧锁:“这次虽然控制住了,但也暴露了我们医疗体系的脆弱。药材供应、基层培训、民众教育...这些都是长期工作。”
他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 “应急医疗体系构想:1.常备流动医疗队;2. 中药材战略储备;3. 基层中医培训计划;4. 民众卫生教育...”
窗外,月光洒在这片刚经历过灾难的土地上。远处传来百姓自发组织的消毒队伍的号子声,铿锵有力,充满希望。
顾静昭走到林闻溪身边,轻声道:“你看到了吗?不仅仅是疫情被控制,更重要的是人心被医好了。”
林闻溪抬头,望着窗外复苏的村庄,微微点头:“医国先医人,医人先医心。这条路,还很长啊。”
他知道,延长县的抗疫之战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他和他的医疗队。而此刻,远处山峦后初升的朝阳,正将第一缕金光洒向这片饱经磨难却坚韧不拔的土地。